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总共850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1595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育] 美国老师:素质教育系伪命题

[复制链接]

1016

主题

1353

帖子

8万

积分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6:1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如果用应试方式让孩子学习核心科目之外的学科,比如艺术、音乐等,实际上还是没有教给孩子应有的素质——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在美国做大学课程设计的南桥在这篇专栏中提出,要少用素质教育的概念去做和考试的二元对立,而是要改变一两次考试决定学生命运的格局,将教育的中心从“学好”转移到学什么、怎么学上来,才是真正重要的学习。

文/南桥

《意义的意义》作者之一、语言心理学家查尔斯·凯·欧戈登(Charles Kay Ogden)称),世界上很多问题的存在,乃因我们认为凡是有语言表达的现象一定都有实际存在,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安全投资”。他认为投资本质上全是有风险的,“安全投资”的概念,背后并无实际现象的存在。但语言中有了这种概念,人们便认同其所指存在。

人被语言操控了。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概念无法准确翻译,这是因为相关概念,在一门语言中有,在另一门语言里没有。我想到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素质教育”这个说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二位教授丁衡祁、陈小全先生都做过多年的外事工作,他们专门辨析了“素质教育”的各种翻译。他们提到了quality education, essential qualities education,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等说法。他们还指出,素质一词应该叫caliber,personal qualities等等。这些翻译方法可能都是妥协。

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英文里没有“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勉强找到的类似表述中,也缺乏相关的价值判断,缺乏相应的感情内涵。当我们说“素质教育”的时候,很多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这种说法,也常和某人高素质低素质这些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

这些复杂因素,什么译文都表达不出来。这可不是什么翻译问题。

在教育领域,我们老是提“素质教育”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建设性?我觉得从教育视角来看,这个概念不但无用,而且还颇为有害,或者说它的破坏性远大于它的建设性。

这种概念过于笼统,如同一堵墙,堵塞了我们探索教育内涵的道路。如果大家去调查什么叫“素质教育”的话,我相信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说法,这首先是因为我们对于人的“素质”理解太不一样。它又好比是一个买菜的篮子,里面鸡鸭鱼肉青菜萝卜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篮子最终被撑得太大,破掉,或是把手断掉,到末了买东西还不如用一只袋子来装,但是人们还继续在用。最严重的问题,是它固化了“考试”和“素质”的二元对立。

“素质教育”最大的用处,也不过是用来反对“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都有问题,其实正式教育都是存在考试的,考试如果开展得好,应该能够帮助学习。至于高考需要改革,如何改革,这是另外一回事,不能拖“考试”这个整体概念下水。

高考以及其他的考试改革需要认真研究,审慎试点,有策略地推广。简单地营造“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个阵营是不应该的,这不应该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会考试的人未必低素质,反之亦然。有些家长认为课余让孩子去学钢琴,以为是在做“素质教育”,却让孩子把钢琴学习的主要精力,用来对付考级,对他们专业素养和兴趣的培养并不关心,这和被他们诟病的“应试教育”有什么两样?

同样,当我们说一个人高素质低素质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在说什么?一些贪官,精通音乐、摄影或篆刻,有的甚至申请了多项专利。他们可以说多才多艺,不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可是他们品德败坏,他们是高素质还是低素质?概念中存在这样的内在矛盾,使得概念本身非常具有误导性。

这种概念形成的滤镜,也使得人们对其他国家的教育误读。人们常以为美国搞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后来发现美国孩子作业和考试也不少,便在困惑之下,调转枪口,说素质教育如何不好了。鉴于这种种矛盾和困惑,我建议少提“素质教育”的概念,尽量脱离“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二元思维。

首先我们要给考试去污名化。任何学习,都是需要测试的。不测试无法了解学习者到底学会没有,或是什么地方不会,哪些人不会。这种测试,未必都是标准化测试,也可包括其他各种类型的测评,包括写文章、提交作品目录(portfolio)、制作数字故事、拍摄录像,以及形形色色的基于现实的测评方式。经常性地使用小测验,也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这是被很多实证研究证明了的一点。

我们需要反对的,可能是只使用少量高风险(high-stake tests)来决定学生命运。测试如果设计得好,能够准确地、稳定地衡量一个人的水平。但是一次性的高风险测评,过多受制于出题人的主观意愿,和学生一时间的发挥水平,故而会造成很多不准确的判断。

如果改变测评的频率,增加效度和信度,增加形成行评估,测评应该对于教和学都极有帮助。另外我们需要将“素质教育”,分拆为新的概念,去帮助老师和家长去了解青少年在以应试为主的教育之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应该增加的概念包括:

“重要的学习”(significantlearning)

教育学者Dee Fink提出“重要的学习”概念,它包括“基础知识”、“应用能力”、“整合能力”、“人际能力”、“关爱能力”、“学习方法”等。这个概念几乎囊括了“素质教育”的大部分内涵。

如果我们真要去翻译“素质教育”的话,还不如说是“significant learning”,之所以强调“重要的”学习,这是把重点从“学好”,先转移到“学什么”上,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学习者非常重要。但“重要的学习”的一些概念过于重要,可以拿出来单独强调。

“品格教育”(charactereducation)

这是关于价值观和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也是一种生存和生活技能的学习,它也严重地受制于当地文化,比如在基督教文化和传统儒家文化里,顺服尊长是一种好品格。但是在另外一些环境下,挑战权威又成了美德。但是大部分品格教育的内涵应该是类似的,如诚实、勇敢、坚毅、友爱、忠诚等。这些方面中国不论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强调得都还不够多。

“非正式教育”(informallearning)

其实在学校正规教育、课外补课、家教,都是正式的一个人在教一个人在学的“正式学习”。很多家庭对这种学习方法看得太重,忽略了种种人成长中必需的非正式教育,比如在饭桌上的谈话、和朋友的松散玩耍、旅游、家务、阅读,上网查阅资料,到了工作场所,我们更需要的是超强的非正式学习技能,解决各种工作难题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并随机应变。

如果家长认识到非正式学习对于人一生的重要性,我想他们就一定会安排出时间让孩子开展非正式学习,这是一种不需要花很多钱,却需要家长花很多心思的学习。正式的学习结构是明显的,非正式学习的结构是隐蔽的,也没有必要跟学生去强调这是学习。

“元学习”(meta learning)

这种能力是对学习方法的了解,或者说让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成为“学霸”的横向学习能力。比如有能力建立一个理论模型,能够去找学习环境,具有归类归纳的能力,能够识别模式、规则和假设,思维具有开放性,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和新的结论,更改自己的假设和规则等。

当我们从“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思维窠臼里走出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学习的天空其实很开阔,我们的选择也更多远。更为精细的话语体系,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法。我希望家长和教育者都不要在“要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的问题上去纠结,而应该往前一步,看看学生或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习,什么学习对他们成才和成人最为重要,这会给他们打开新的天地—— 前提是家长自己需要不断学习,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人生如棋,有进就有退,有退就有进,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退一步是为了进一步,让一步是为了下一步,失一步是为了得一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25 12:42:43 | 只看该作者
我不认同当我们说的“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这只是作者自己没有办法解释“素质教育”而想出来敷衍读者的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67万

积分

板凳
发表于 2015-2-11 15:04:20 | 只看该作者
文化的不同,所以素质不同!因为不同,所以求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小时热帖
    一周热门
      原创摄影
        美食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ART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