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总共850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37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时事] 观点:十九大后的中国外交“策”与“术”!

[复制链接]

5685

主题

9773

帖子

35万

积分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04:2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多中外学者一致认为,过去五年,中国外交在习近平领导下由"韬光养晦"渐变成"奋发有为的 "策"。

在近一年里,中外评论家对研究中国共产党第19次代表大会饶有兴趣。许多评论和预测都专注于最高层人事变动,以及党章怎样修改。笔者作为研究中国外交的学者对十九大后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最为感兴趣。

过去五年,世界格局变化多端。由冷战后美国主导提倡自由民主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被接二连三的"黑天鹅事件"和频发的恐怖袭击搅乱。而中国在西方世界出现乱局时继续推行自己的经济外交,用自身的经济实力不断扩张自己在地缘政治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积极参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全球治理,比如气候变化外交和全球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外交手腕或者 "术",和外交官的素养日益娴熟,这都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许多中外学者一致认为,过去五年,中国外交在习近平领导下由"韬光养晦"渐变成"奋发有为的 "策"。他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和"一带一路倡议",都逐渐印证中国外交全面开花。从过去只强调自身发展中国家地位,关起门来求经济发展,成为积极参与国际与地区事务,主导全球治理新模式。一些长期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甚至预测,今后五年中国外交会变得更加强硬,更难打交道。

而笔者认为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外交为内政服务"在过去五年没有改变,今后五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也难以更改。中国外交策略的强硬或者温和程度都取决于外交怎样为内政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服务。许多人会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外交政策皆如此,多少都受内政影响。但在当代中国绝大部分外交政策都由内政引导,这种状况是把双刃剑,可以让中国外交政策变得更成熟,更专业化,也容易使中国的伙伴对中国产生战略怀疑和错觉。

中共十九大:遍布北京的政治标语

过去五年,习近平和他的团队一方面在中国国内大刀阔斧的惩治党内和军队内部的贪污腐败,另一方面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多项改革,其中包括对国有企业和金融系统的改革.三中全会上列举的每项改革都极其复杂,其中涉及利益集团众多,相应的阻力也不小。国内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地方政府与企业债台高筑。今后五年,转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国民经济应该是中国政府今后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外交政策上也就会出现相应调整。比如"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习近平第一任期亲力亲为所倡导的一系列政策之一,不仅是中国对外扩张自身国际影响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转化国内过剩产能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结合体.在实施过程中,中国政府不可避免的会照顾中国企业"走出去",为参与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和政治支持。但外界对这一倡议众说纷纭,误解颇多。

"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是中国政府许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方式手段,而且普遍为地方政府和老百姓所接受。诚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那么紧密时,摸着石头过河,强调中国特色可行。而当今中国的发展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如果执行许多经济和外交政策依旧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说自话,就会加深摩擦。世界许多参与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国家往往不明白这些 "中国特色",在对华交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困惑和不满。中国外交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怎样处理与特朗普治下的中美关系,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是今后五年中国外交政策的两大变量。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是中国国内和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本身国力的看法有偏差.国内普遍低估了中国的能量,政府的潜力和外部影响;世界许多国家则普遍高估了中国的富裕程度,战略规划能力和中国在周边及全球做出实际举措的可能性。正因为存在这个反差,才导致中国内许多老百姓觉得中国政府偏软弱,对外承诺太多;世界很多国家则认为中国在全球化中获得的好处最大,承诺和提供的公共产品以及国际援助远远不够,无法建立自身的公信度。

与此之外,怎样处理与特朗普治下的中美关系,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是今后五年中国外交政策的两大变量。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自然十分重要,但中国同样也需要在解决若干重大全球性问题包括热点难点问题拥有重要影响力。尽管朝核问题是建国初期和冷战时代意识形态主导的产物,但拖不得。中国应在今后五年推动世界共识的形成乃至引领世界发展方向上发挥自身独特的正面影响。中国具有越来越多的大国存在感,但还缺乏全面意义上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也就怎样提高自身的"策"。

在过去五年中,一些临时性的外交政策表现出保守的迹象。这也是世界一些国家越来越警惕中国的另一原因。中国应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开放性,适当示强,无可厚非,但不宜过度强化民族主义和强硬立场。在强而未强阶段的中国,固然需要一些强硬政策以示国家实力,但更重要的是积累实力与提升软实力,无论国家大小,中国应一视同仁。这就需要在今后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限制强硬外交手段的频繁度与力度,用力过猛则生变,以柔克刚是上策。这样可以减少外来阻力,增加中国的吸引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小时热帖
    一周热门
      原创摄影
        美食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ART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