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总共850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115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古典音乐] 肖萧帖:名画《蒙娜•丽莎》和名曲《爱的礼赞》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329

帖子

1万

积分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1:3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名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鉴赏

1503年,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的油画77cm×53cm,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藏

《蒙娜•丽莎》又名《永恒的微笑》Mona Lisa是一幅肖像画,创作于公元1503年~1506年。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苍茫,这是达•芬奇首创的烟雾状笔法的极致。在他笔下,人物的骨骼和肌肉都很结实,可是轮廓线常常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人仿佛罩在一层烟雾之中。

这一正是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对于人物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他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几百年来,人们讨论最多的就是这张脸上的微笑。

不同的观者或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觉似乎都不相同。有时觉得蒙娜•丽莎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严肃,有时又好像略带忧伤,甚至有时显出讥讽和揶揄,所以这幅画又常常被称作《微笑》,以其神秘感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据研究,画中的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商人焦孔多之妻,当时年约24岁。达•芬奇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微笑,曾经让人在旁边为她奏乐,请小丑讲笑话。也有人说,请来乐队是为了消除她丧婴的哀伤。

不过,达•芬奇为此画工作数年,并且始终没有把画交给画主而是留在身边,显示出他对这幅画的加工已经超过了一般的肖像画,寄托了他对人像理想典型的创造。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不仅有间歇,人物也会有心情上的变化,所以根本无法使人物保持同样欣悦而自然的表情,这也显示了达•芬奇敏锐的观察力和鲜明的视觉记忆力。

对于达•芬奇为什么如此偏爱《蒙娜•丽莎》,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有过一番很有意思的分析。在他看来,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标准来稀衡量,蒙娜•丽莎算不得特别美丽,不可能对达•芬奇产生太大的吸引力。

他认为,在这幅画中,蒙娜•丽莎的存在离不开周围的山水风景,她的形象已经跟阳台、山水等融合成为统一的整体,她那垂落在右肩上的头发连接着一条弯曲的小路,左肩半透时的纱披肩连接着一座小桥,这些朦胧的意境似乎是通往寻那些不可知和徒劳无益的境界,也许反映了50多岁的达•芬奇对女性的心态,即对女性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





达•芬奇的名画《圣母子与圣安娜》

这幅肖像花了达.芬奇四年的时间,当他完成这幅肖像之后,不愿把它交给佐贡多(富商,蒙娜.丽莎的丈夫)或其他任何人。当他受到法国国王的邀请时,便带着这幅肖像离开意大利去了法国。达.芬奇是在法国去世的,这就是为什么《蒙娜.丽莎》这幅画在法国的缘故。

多少世纪来,人们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确神秘:它似乎在变化。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象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象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陷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关于这幅画有一个故事。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绘画时,请了位乐师在她旁边弹奏,以便她能象个模特儿那样耐心平静地坐着。她眼中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正在倾听。而现在,如果我们看她那双美丽的手,并把它们与她的脸联在一起考虑,我们会觉得那神情更诚挚。她的右手轻轻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没有任何依托,我们感到它正和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打着拍子。

当我们看着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画背后的景色,我们会为那不真实的背景吃惊。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在一种梦幻般、飘拂不定的气氛里出现,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

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著名的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是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总代表和最高体现者,有万能巨子、时代骄子、人类智慧的象征之称。

众所周知,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其在绘画领域的地位更是无人可以代替。据说,达•芬奇一生中对两幅画倍加珍爱,始终随身携带,晚年赴巴黎时也不离左右。他逝世后,这两幅画也就留在了巴黎。这两幅画,一幅是《圣母子与圣安娜》,另一幅就是《蒙娜•丽莎》。

 

 

 
管弦乐名曲: 艾尔加的名曲《爱的礼赞》欣赏

艾尔加的《爱的礼赞》在这醉人的曲子声中,我们仿佛感觉到巨大的冲击波,穿过了层层厚土与狂躁,净化着蒙尘和不安的心灵。可爱而可哀的岁月,就这样的流逝,不着痕迹,天空没有痕迹,而鸟儿已经飞过,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也许就是彻底的释放吧。





英国作曲家爱德华•艾尔加(1857~1934) 率先打破了这道藩篱, 而成为英国前无古人的最伟大作曲家,自幼随父亲学钢琴与小提琴,异常勤奋,主要靠自学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尤以小提琴见长。1885年承父业任伍斯特教堂风琴手。他的音乐朴实自然,富于创新精神,对英国音乐的发展很有促进。其妻卡罗琳•艾丽丝•罗伯茨对他帮助极大,其成功之作几乎全是在婚后创作的,著名的有:大合唱《杰龙修斯之梦》、《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合唱曲《黑色骑士》和《奥拉夫国王》等等,他的艺术毫不偏狭,思维极为宽广,曾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风格庄严而淳朴,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他一生忠心耿耿地为提高英国的音乐水平而努力,1904年曾封为爵士并获功绩勋章。此外,还获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坎脱勃莱及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博士学位,1924年被聘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之後认识了情人卡若琳小姐,她比起他大上九岁,而她与他的母亲同样以写诗为乐,两人坠入爱河并结为夫妻,两人过着三十年稳定的婚姻生活,让艾尔加无後顾之忧地创作专心在音乐创作上,而成为着名的音乐家。





《爱的礼赞》亦译作《爱的问候》及《情人的问候》,是艾尔加献给妻子爱丽丝的求婚曲,原名“Liebesgruss”(Love's Greeting)。本曲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风格,轻松而典雅,是极适用于舞会和沙龙等场合的音乐。 乐曲为典型的ABA三段体加一个尾声构成。A段主题为E大调,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饱含深情的旋律,恰似来自情人的绵绵情话;乐曲的B段主题转为G大调,柔美的曲调中多了一丝哀怨的情调,经过带有泛音色彩的华丽过门,乐曲又回到A段,经过带有复杂情绪的尾声,全曲在A段主题的变奏形式下逐渐减弱而终了,仿佛是情人还在喃喃私语……

(网络资源,肖萧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347

帖子

1万

积分

沙发
发表于 2015-9-25 09:03:43 | 只看该作者
温馨祥和的一曲爱的礼赞,琴弦间透出一份清澈的美丽典雅,欣赏世界名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谢谢肖箫雅帖名曲介绍分享,中秋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2

主题

4万

帖子

92万

积分

板凳
发表于 2015-10-3 12:31:57 | 只看该作者
管弦乐版以前听得不多,,,深沉绵长温柔
我行我秀,人行我秀,不行也秀,不能不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小时热帖
    一周热门
      原创摄影
        美食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ART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