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旺报/日期: 2020-07-16
全球经济受疫情所苦,金融市场却如脱缰野马,频频创下新高。以高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与费城半导体指数,分别跨越1万及2千大关,续写历史纪录,陆股也急起直追,短短5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狂涨12.5%,不只突破去年4月高点,还写下近2年半来新高,成为近期全球最受瞩目的焦点,台股在台积电带动下也气势如虹,有分析师认为可以上看2万点大关。
这波陆股狂飙带有落后补涨的味道,但还不足以完全解释,真正的理由还是经济出现复苏,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好得超乎预期。财新发布6月制造业及服务业PMI持续扩张,维持在景气荣枯线50以上外,服务业PMI58.4,更创下10年新高。
人行日前发布第2季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多项指标较第1季大幅成长,甚至部分指标已回到疫情前的水准。譬如居民收入感受指数较第1季成长4.5%,居民就业预期指数则回到50.1%,充分显示大陆民众对未来收入及就业的信心正在恢复,信心是推升股市的重要动力来源。更不用说,稍早之前公布的工业生产、投资与出口等数据,复苏动能强劲,表现都相当令人惊艳。
凡此种种,在在证明大陆经济底子十分强韧,并非如外界所设想的脆弱。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全球都还深陷衰退泥淖中,大陆的表现尤为可贵。以国际两大知名预测机构IHS Markit及世界银行6月公布的数据来看,即便今年全球经济将面临-6%及-5.2%的严重衰退,美国甚至可能更为惨烈,达到-8.1%及-6.1%,大陆却仍有0.5%及1%正成长,对比极为强烈。这不只意味着大陆应对疫情的高效率,让经济活力可以快速恢复,也代表着未来有望带领全球景气走出衰退阴霾的领头羊,还是非大陆莫属。
不过,尽管有这么多客观的数据与事实为大陆经济背书,但市场质疑声浪从未停歇,认为大陆经济好景不再、金融危机一触即发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尤其是这波疫情重创大陆内需市场,引发外界对近年来大陆经济结构调整可能失败的疑虑,而外部需求急冻,更让仍是世界工厂的大陆,得面临有产能却找不到订单的窘境。内外情势交逼下,中国经济崩溃论的传闻更甚嚣尘上。只是,30年来这样的臆测从未成真。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大部分唱衰大陆的言论,多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大陆,从来不肯正视大陆40多年来的经济改革成效,也不想深入了解大陆经济本质,自然而然就容易产生偏颇观点。
今年4月,彭博经济首席经济学家Thomas Orlik出了一本名为《中国:永不破灭的泡沫》新书,大幅推翻过去外界看待大陆的刻板印象。Thomas Orlik指出,中国经济崩溃论为何不会成真,原因就在于外界看到的许多大陆问题,其实都是一体两面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些问题看起来确实严重威胁着大陆经济发展,但于此同时,问题本身却也提供相对应的解方。其以高储蓄率及国营企业为例,强调高储蓄率会压抑信贷、阻碍投资,而国营企业则是贪腐与无效率的代表,不利经济成长;但相对地,当类似疫情这类重大事件冲击经济时,高储蓄率反而成为银行融资的磐石,而国营企业则是配合政府救市的最佳角色,能够缓冲经济周期的波动,避免经济体系崩坏。
Thomas Orlik的论点,逻辑大抵跟景气循环理论中自动稳定因子概念大同小异。这正是过去我们一再呼吁的,看待大陆不能只用西方的眼光去看,而要更贴近大陆经济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市场本质,才能看得更为清楚。毕竟万物都有表里,光看好或坏的一面,容易形成过度偏颇。大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验,已经历40多个年头,但对比欧美资本主义超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其实还是跟小孩子没两样。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与发展上,大陆还在学习、摸索,需要给它多一点的时间,才能证明这样的制度究竟是好还是坏。
目前看来,大陆市场经济改革仍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即使面对贸易战与疫情的严重威胁,北京并未放弃市场开放的理念,坚定且持续的放宽与松绑相关规定。不管是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开放,或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先试,都是如此。这无疑将成为未来大陆经济继续前进的动能所在。中国经济崩溃论,还是听听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