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画修复师邱锦仙在大英博物馆已经工作了30年。
大英博物馆总是熙熙攘攘,游客如云。但就在热闹的博物馆东侧一栋古老的建筑里,却格外安详宁静,这里就是大英博物馆古籍古画修复部。正是在这儿,我见到了大英博物馆中国古画修复大师邱锦仙。
邱锦仙已经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30年,作为中国古画修复第一人在博物馆受到极大尊重,虽然目前已经退休,但仍然每周来工作3天,继续修复古画并带徒弟。很难想象,这位身怀绝技的修复大师既不是出身古董修复世家,也没有上过专业学校,她的青葱岁月在农村度过。我与她的访谈就从半个世纪前她下乡插队的日子开始。
"革命接班人"
1968年,跟中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样,刚满17岁的邱锦仙到父母老家上海郊区的南汇县农村插队。她说自己很幸运,因为很多同学都远离家乡,到黑龙江和云南等地插队去了。
回忆起在乡下插队的岁月,邱锦仙说,"那时年轻,每天就是下地干农活,种稻子、种蔬菜和棉花,也不想将来干什么。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心里还是蛮干净的,冥冥之中也感觉总会有机会回城的。"
三年半之后,机会果然来了。上海博物馆到乡下征召接受过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邱锦仙得到生产大队的推荐,幸运入选。
1970年代邱锦仙在上海博物馆拜华启明先生为师。
说到40多年前这次命运的转折,邱锦仙依然十分兴奋:"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1972年10月4号,我们30位知识青年到南汇县集合,然后集体乘坐大卡车到了上海博物馆。当时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3岁,领导说,你们是革命的接班人,一定要好好学本领。"
经过了3个月的基本培训,邱锦仙和其他5个知青被分配到古画修复部门,从此开始了她一生的"古画郎中"的生涯。
她先后师从徐茂康和华启明两位师傅。"当时我们都住在博物馆宿舍,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每天下班后也没有休闲活动,大家都继续练功夫,主要是练习手腕基本功,必须灵活稳定。"
修复古画,要根据作品的年代、材质和破损程度来决定修复方法,要尽量用相同年代、相同材质来修补,并且要按照画卷原本的经纬来填补和补色,同时也要对中国画不同朝代的技法风格有深入了解,这可不是朝夕之功、急功近利所能获取的,需要多年的功夫和浸染才能得心应手。
求贤若渴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大批学子有机会走出国门,与世界交流。1987年,在上海博物馆已经工作了15年的邱锦仙应一位台湾古董商之邀,前往伦敦修复古画。没过多久,一位中国古画修复师在伦敦的消息就传到大英博物馆。
当时的大英博物馆拥有大量中国古画,包括敦煌碎片,却苦于一直没有中国画修复师,这些中国珍宝只能屈居地库,难得与观众相见。
邱锦仙立即被隆重邀请到大英博物馆表演中国画修复技巧。她回忆说,"那是一幅从火堆里抢救出来,受损严重的傅抱石山水画。参观的人很多,有东方馆馆长和很多其他部门的人。我烧了一壶滚烫的水,用一把刷子蘸着开水就开始从正面清洗画作,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这种方法他们从来没见过,甚至不能想象,生怕我会把这幅画彻底毁掉。然而经过我的清洗和修补,这幅破损严重的傅抱石画作最终重获新生。"
众人为邱锦仙的技艺所折服,大英博物馆东方馆时任馆长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决意将这位技艺高超的中国古画修复师收于麾下,她说服了上海博物馆领导,让邱锦仙在大英博物馆工作几年。
大英博物馆为邱锦仙办了所有手续,罗森女士甚至亲自给英国驻华大使写信请求帮助这位古画修复师顺利办好签证手续,并为当时回到上海的邱锦仙买好赴英机票。
邱锦仙说,"我家人都在上海,我其实是愿意留在上海博物馆工作的。但是,看到大英博物馆为我做的一切,对我的重视,我很感动,人是要有良心的。我就想,那就去伦敦工作几年吧。"
拯救传世珍宝
没想到,一晃30年过去了,邱锦仙仍然在大英博物馆为修复中国古画辛勤工作。
30年间,邱锦仙在大英博物馆共修复了大约200多幅古画,其中包括100多件敦煌画卷。她说,有的大型作品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来修复。其中最使她感到自豪的是修复大英博物馆被誉为镇馆之宝之一的晋代画师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尽管是摹本,亦距今1400多年了。据说这幅画曾经是乾隆皇帝的最爱。大英博物馆收藏这幅名画多年,却一直不知该如何修复和保养。
邱锦仙和大英博物馆同事合作,一幅大型古画常常需要几个月的精心修复才能与观众见面。
2014年,这幅被精心修复的名画正式在大英博物馆展出,邱锦仙欣慰地说,这幅画再幸存几百年应该没有问题了。她说,这些传世珍宝如果得不到拯救,便会烂成垃圾。作为修复师,多修复一件,世间就多了一件珍宝。
1990年代,大英博物馆曾经因英国经济衰退而面临大批裁员。政府派人仔细审查博物馆的2000多个职位哪些需要保留,哪些应该裁掉。邱锦仙说,检察官来看她工作时,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你的工作太棒了,我应该让我儿子来给你当学徒!之后,大英博物馆大约一半的职位被裁掉了,却增加了一个中国古画修复师的职位。
邱锦仙说,"不管是在上海博物馆还是在大英博物馆,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我都是为拯救中国古画工作。每完成一件古画修复工作,我都感到欣慰。"
60多岁的邱锦仙现在已经退休,但是还有无数古画等着被修复,所以她说,"只要我的眼睛和手腕还行,我就坚持做下去。"大英博物馆曾前往中国希望再聘请到像邱锦仙这样的修复专家,但如今具有这门特殊技艺的人才实属稀缺。
一位在伦敦的中国古董修复学者提起邱锦仙时说,她最敬佩的是邱锦仙这样一代老修复师身上蕴含的匠人精神,弃而不舍,精益求精。他们不追求学历,不追求职称,不走捷径,一心一意专研一门技艺,最终身怀绝技,成为难以替代的人材。
当年上海博物馆的这30位"革命接班人",后来都成为中国古董修复界的栋梁,不少人跟邱锦仙一样活跃在国际各大著名博物馆,拯救中国古董。
我问邱锦仙她的那5位修复古画的师兄师妹们是否也都退而不休?她笑着说,"是呀,都还在忙,一个现在华盛顿的博物馆,一个在日本的博物馆,其他3位也在国内一些大学和博物馆继续忙碌。"
采访结束后,她跟我说,很快将启程到敦煌去参加保护古画的讲座。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