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总共850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1238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古典音乐] 肖箫帖:柴可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 - 四乐章联播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329

帖子

1万

积分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00:1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柴可夫斯基原作札记

e小调第五交响曲是俄国代表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留下来的六首交响曲中的一首,它之后就是广为人知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这首曲子于1888年在彼得堡初演。作曲家独有的忧郁和甜美的曲风交错穿插,使得整部交响曲内容丰富多彩,第二乐章里圆号独奏部分充满了温暖的憧憬,这段旋律很出名。而作者自身对于宏大的“命运主题”的呼喊则在序曲部分以单簧管演绎出来,在之后也不断回旋体现。






爱是不能忘记的交响传奇 - (播前小记)


这是一部深深地影响过我生命进程的伟大交响曲. 至少有三个理由组成. 一是它是我的一部入门交响曲. 记得第一次进入上海交响音乐厅交响乐, 节目单上就是两部交响曲加一部交响序曲. 一部是富有秀丽之气的舒伯特交响曲, 另一部就是这部宏伟的具有震摄力度的柴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 其二是由于柴柯夫斯基的特殊人生经历, 使我特别地酷爱柴氏的交响人生, 其中包括深深地影响柴柯夫斯基交响创作的梅克夫人.





可以这么地说, 没有梅克夫人, 就没有今天的柴柯夫斯基的交响创作的辉煌. 我阅读过柴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书信集, 感到从未有过的震憾和感动, 他们俩从未见一面, 但却彼此地将对方看作是活下去的生命支柱. 他们俩之间演绎着一出伟大的”爱是不能忘记” 的悲壮而动人的传说. 在结识梅克夫人之后, 柴柯夫斯基的交响创作终干取得了质的突破, 他的最优秀的第四, 第五和第六悲怆交响曲, 就是那个时期梅克夫人和柴柯夫斯基情谊的结晶和精华.

而惟有这部无标题的第五交响曲是最具POSITIVE巨力, 具有恢宏气势和洋溢着俄罗斯气息的伟作. 如果一定要为柴柯夫斯基这部交响曲标上一个标题的话, 那么应该称作为人生交响曲. 用柴柯夫斯基自己的话来说: 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在往昔国内的经历中, 有一次我要骑车翻过山南下去远行, 临行前为挚友寄了一封长长的带着些哲学思考的别离信, 没想到待日凯旋之时, 这封悲壮的信, 已被我的挚友请了一位在广播电台播音员, 录成了一盒配乐音带, 那所配的音乐, 一是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另一个就是这部柴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的第二抒情乐章. 那圆号独奏部分充满了温暖的憧憬, 永远地使人难忘.., 也许也正是这个缘由使我常常将这部柴柯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看作是” 我的交响曲” . 此外由于梅克夫人的缘故, 倾听柴柯夫斯基交响曲, 使我时时地都在感受着一种悲壮的美, 感受着一种宽广的俄罗斯的动人的气息, 更感受着一种独特的” 爱是不能忘记的”, 那一种传奇, 那一种美.

(肖萧 2015年4月21日)






柴可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 - 四乐章联播



柴科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简析



作于1888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科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西欧派”的色彩。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科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1888年, 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行板,转朝气蓬勃的快板,奏鸣曲形式- Andante

行板, e小调,4/4拍子的序奏开头,单簧管呈现凝重、阴沉的旋律即为本交响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个乐章中都会露面。 一般都把这一中心旋律视为“命运”,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着某种不可预期的凶兆。进入主部以后,转成生气蓬勃的快板,富有节奏感的旋律,据说是取材自波兰的民谣。

第二乐章 略带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大调- Andante cantabile

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三段体。乐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肃穆、伤感,充满期盼与憧憬。双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温柔而具有抚慰力量的女性光辉。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圆舞曲,三段体- Valse- Allegro moderato

这是个圆舞曲,三段体。它摒弃了传统的谐谑曲而使用圆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尝试, 以艳丽的旋律为中心的梦幻式圆舞曲,给予听众一种飘渺的感觉。

第四乐章 终曲, 庄严的行板转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形式- Finale- Andante maestoso

序奏为E大调,4/4拍子,实际上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调形式,开始是弦乐合奏,接着在弦乐器以三连音装饰之下,管乐合奏庄严地呈现。此乐章庄严、雄壮,仿佛在高唱“战胜悲哀”的凯歌一般,又以人类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命运而告终。






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


 他是这样孤独,因为他是这样伟大。象安放在垫座上的一尊雕像。一尊雕像可以使人产生敬意,但却不能使人动情。

只有一个人跟柴可夫斯基有着亲密的关系,那就是娜蒂契达•冯•梅克,但这仅限于通信来往。这两个互相爱慕的人从未见过面,虽然有时彼此的住地近在咫尺。梅克夫人是一位有一群儿女的富孀。她听过他的《暴风雨》序曲的钢琴改编曲。

多么崇高的音乐呀!诚然,有些忧郁,但正跟她自己的忧郁气质相称。她恳求他继续作曲。她对他的生活一无所知,除了他在信中告诉她的之外。他是个工程师的儿子……一个学法律的学生……但“极其迷恋音乐”,……师事于鲁宾斯坦……,现在,三十六岁了,还“在声之海洋中漂泊,望不到一个安全的港口”。

梅克夫人就致力于为柴可夫斯基提供这种安全的港口。





柴可夫斯基和这位夫人维持着奇特的友谊,她只从他送给她的照片中知道他的外貌,但是她了解他内心最深处的思想。娜蒂契达以她的精明机智和女性的好心肠赢得了他完全的信任。她从来不多打听他不愿说的事。在他绝望的时刻,她安慰他,倾听他的诉苦并使他有勇气继续干下去。她经常解救他的经济困难。没有其他女人能成功地迫使这位高傲而敏感的人接受经济援助。

由于柴可夫斯基自己在经济上乐于助人,所以他对接受梅克夫人的慷慨帮助也就毫不介意。对他们的奇特关系他也处之泰然。这是一种母亲对儿子的关系,联系他们的纽带就是他的音乐。但他们必须永不见面,否则音乐的关系就会被某种太现实、太物质的东西所代替,友谊也就不可能继续下去。娜蒂契达趁着到国外旅行空出她自己的住房之际,邀请柴可夫斯基在她外出期间住到这里来,翻阅她的书籍,参观她的藏画,好让她回来时能在隐隐之中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1878年冬,她从度假地佛罗伦萨提出一个更为大胆的要求。她请他到那个城市来,住在她将为他准备的、离她几英里路的一所村舍里。没有多久,他们的信件往来就仅需越过一片草地而已。每天彼得到镇上寄信取信的时候都要经过她的房子,听见她孩子们说话的声音。不过,他们还是没有见面。

但是有一天不可避免的事发生了。彼得和娜蒂契达本来已仔细地安排了他们的日程,使得一个外出时,另一个一定留在屋里。但是有一次,他们终于在计算上出了差错,两个人同时都出来了。他们的马车沿着大街渐渐靠近。当两架车相互擦过的时候,柴可夫斯基无意中抬起头来直直地盯着梅克夫人的眼睛。他们彼此凝视着有好几秒钟。然后,柴可夫斯基一言不发地欠了欠身子。孀妇同样一本正经地回欠了一下,就命令马车夫继续赶路了。柴可夫斯基一到家就写了一封信给梅克夫人,“原谅我的粗心大意吧!娜蒂契达•维拉蕾托夫娜!”娜蒂契达对这次的见面倒很高兴。“它使我确信你就近在我的身旁这样一个现实。”
在他们这段漫长的诗一样的夏日生活中,这是他们最亲密的一次接触了。……在这个使他们如此亲近的假期后不久,柴可夫斯基给这位孀妇送去他的《第四交响曲》的钢琴改编曲……。她“如醉如痴地陶醉在奇妙的旋律中,不吃也不睡达四十八小时”。然后她写了一封信给柴可夫斯基,信中彻底地向他倾吐了衷情。“我爱你胜过其他任何一个人;我珍惜你胜过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如果这个消息使你烦恼,那就原谅我吧。反正我已经说出口了。理由是——你的交响曲。”

……他现在已经接近成功的顶峰。他接到邀请到美国六大城市指挥一个音乐会巡回演出。从来没有一个俄国作曲家得到过这样的荣誉。上苍似乎终于向他展示了笑脸。






谁知正在他准备启程前往美国之前,来了一个突然的打击。娜蒂契达梅克用了她从未用过的语气给他写了一封信。她以一种简慢的、办理事务式的态度通知他,她的财产正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因而从此以后她无法再供给他任何款项,并告诉他,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结束了。

信中的语气使他大吃一惊……这个打击使他心烦意乱。“她对你和你的音乐感到厌烦了,”一个声音不断地跟他这样说,“现在作为她的雇用人员你已尽了你的职责,她要摆脱你了……”但他仍抱着一线希望,事情可能出于误会。她肯定会再给他来封信解释一切的。一天又一天,他等待着这封信——但它没有来。他登上开往美国的轮船,到达纽约时受到喧闹的欢迎。他在新世界成了偶象。太太、阔佬、教育家、新闻记者、马车夫——所有的人都卑躬屈膝地拜倒在地。但这些都是空虚的光荣。他愿将所有这一切换得娜蒂契达的只言片语。在那几个月中他老得快极了。记者们写道,他是“一个外表颇为有趣的六十岁左右的老人”,实际上他那时才五十岁。他匆匆赶回莫斯科。但仍无娜蒂契达的音信。

他告诉他的兄弟,他正在创作一支新的交响曲,他的第六交响曲。这将是一首葬礼挽歌,一首为失去的友谊谱写的告别曲。它的旋律之美常使他热泪盈眶。“我相信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反正,我知道,它是最诚挚的。”他必须给它一个特殊的标题——能表达内心……表达他所忍受的无法忍受的痛苦的标题。《悲剧交响曲》?《泪之交响曲》?不,太平凡了。最后,对他十分了解的兄弟莫迪亚,建议用《悲怆》这个名字。好极啦!《悲怆交响曲》。





《悲怆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作品。这是一部遗书,在这里面他留赠给世界的是他的天才的光辉和他悲痛的异彩。交响曲是完成了。这时俄国正发生一场常见的霍乱时疫。柴可夫斯基粗心大意地喝了一杯受污染的水。他得了病。他极端痛苦地躺了四天,第五天,他就此长眠不起。 (Xiao根据网络资料编辑)



和您一起聆听永恒的古典乐章,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深邃而充实!




感谢来自您的点击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1161

帖子

4万

积分

沙发
发表于 2016-1-15 13:45:39 | 只看该作者
再听再顶,再次感受那种悲壮的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2

主题

4万

帖子

92万

积分

板凳
发表于 2016-1-18 09:56:24 | 只看该作者
大顶老柴的悲怆!
我行我秀,人行我秀,不行也秀,不能不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小时热帖
    一周热门
      原创摄影
        美食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ART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