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总共850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93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其他] 不要只是因为你年轻

[复制链接]

1016

主题

1353

帖子

8万

积分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1:2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蒋方舟


杀死中年的,并不是气势汹汹的90后,而是不要只是因为你年轻肯老实尊严地做个中年人的自己。尊重年轻人,讨好年轻人,其中只有一线之隔。


14年前,刚刚退学的韩寒,带着自己刚刚出版的《叁重门》参加央视一个叫做《对话》的节目。


在整个节目的录制过程中,他被当作一个犯罪嫌疑人一样对待,主持人咄咄逼人,社科院的专家认为他只是昙花一现,还有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观众说韩寒是“土鸡”——理由是韩寒用聊天室聊天,而不是像她一样用翱滨颁蚕和滨颁蚕。甚至,为了反衬韩寒的失败,他身旁还坐了一个成功的范本——考上北大的少女黄思路。


14年后,我去参加央视一档节目的录制,内容是“非一般年轻人”的演讲,其中大部分是90后,有科学家,有创业者。


演讲者都朝气蓬勃,而我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位置非常尴尬,我和一群从30后到80后不等的老年人,坐在观众席中被架得很高的白凳子上,脚不着地,举着一块写有自己出生年份的荧光板,带着诡异的慈祥笑容,听这些年轻人上台演讲。


我们这群老年人,并不像当年《对话》节目中的专家一样,是年轻人的评委,而是对年轻人丧心病狂的赞美者。


我们在每个演讲之后发言,场景介于中学生演讲比赛和“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之间,每个人都生怕溢美之词被他人抢去,因而抱着话筒无休止地进行排比句造句:“青春是一颗种子/一朵花/一棵树/一根蜡烛……”最后声嘶力竭地以诸如“青春无敌!做你自己!正能量!耶!”作为结束,非常累。


中年人在话语权的争夺中,成了弱势群体。


那次录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个应用软件的颁贰翱,90后,非常瘦小。他抱着一个大狗熊玩偶上台,一上台就把狗熊扔到台上,说:“我觉得这个让我抱熊的导演特别傻。”


他的演讲里不乏豪言壮语,例如“明年给员工派发一个亿利润”之类。而台下的大学生,则在每一次听到“第一桶金赚了100万”、“阿里巴巴用千万美金收购”这类句子时,羡慕地齐声哗然。


他的演讲,虽然充满了明显的夸大和对他人的不屑,可却获得了当天录制时最大的掌声,以及最热烈的溢美。


前辈们的兴奋,在于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典型的90后,就像亲眼看到外星人时,发现它就是自己想象中的银色大头娃娃。那个年轻的颁贰翱符合社会对于90后的一切想象:轻狂、自我、混不吝。


节目播出后,他的演讲视频在社交网络上风靡,配以这样的标题:“90后的话,惹怒了所有的互联网大佬”;“90后的一番话,让全世界都沉默了”。




当我看到播出的节目里,所有被侮辱和轻视的中年人,都像受虐狂一样大力地鼓掌、卖力地欢笑,我忽然想到14年前参与韩寒节目录制的中年人,当年台上的那些中年专家。他们还在么?他们依然怒不可遏吗?还是成了举着写有自己出生年份的老年人,一听到“追逐梦想”、“初生牛犊”几个字,就在煽情的音乐中热烈鼓掌呢?


风水轮流转,中年人在话语权的争夺中,成了弱势群体。



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



不久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在一篇文章里宣布了自己的“告别”——他将告别学术界。而一直与年轻人为伍、为师的他,同时也宣布自己跟青年的关系结束了。


他这样写道:“对60后、70后我有点理解,80后多少有点理解,对90后我完全不理解。网络时代的青年的选择,无论你支持他、批评他、提醒他都是可笑的,年轻人根本不听你的。所以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师的角色,我必须结束。最好是沉默地观察他们。”


钱理群老师以惊人的真诚与坦率,承认自己并不了解年轻人,而且,年轻人也已经不需要被了解。


可大部分中年人,依然在吃力地去解析青年人。


“年轻人”的形象被各个广告公司和商家以动画、笔笔罢、视频等各种工具描绘。他们青春、朝气、梦想、活泼。笔笔罢里的年轻人,他们穿着裤裆快贴到地上的牛仔裤,戴棒球帽,有时脑袋上还挂着一个巨大的耳机,背景板上是二次元的漫画和已经过时的火星文,配以凛冽的泼墨字体:“我就是我!”“我就是任性!”“青春无极限!”


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


一方面,因为青年是巨大的消费群体,青年对于文化产品和商品的喜新厌旧的选择,对市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商家和媒体企图用文案大号加黑的网络流行语,来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似乎不说“约吗?”、“挖掘机到底哪家强?”,就会被远远地抛在时代后面。他们忽略了那些网络流行语已经令人深恶痛绝的事实。其产生的效果,就如同父母一定要加你的微信,并且在朋友圈发标题含有“吊炸天”字眼的视频一样令人尴尬。


中年人对年轻人毫无原则的赞美,大概一方面为了证明自己未老,一方面也出于愧疚:他们并没有为下一代建造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


不久前,“少年不可欺”成为互联网上被热烈讨论的事件,原委是优酷作为视频网站的巨头,剽窃了几个少年的创意。所有人都声讨优酷,不仅仅是为青年鸣冤,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自己都有过由于年轻而不被认同和重视的经历。


70后、80后都曾有过急于获得认可的青年时期,因此,他们满怀愧疚,使得当今90后几乎一出世,就具备与生俱来的被认同感。


作家阿城写过:“儿童时便真实地做一个儿童,不要充大;青年时便热情地做一个青年,狂一些也没关系;中年时便认认真真地做一个中年人,为家庭为国家负起应负的责任,自有中年的色彩与自豪。非要挤进青年行列,胡子刮得再干净也仍有一片青,很尴尬。”


杀死中年的,并不是气势汹汹的90后,而是不肯老实尊严地做个中年人的自己。尊重年轻人,讨好年轻人,其中只有一线之隔。


时代永远给年轻人机会,但是,只给一小部分年轻人机会。


年轻人将要生活的时代,真的因为有大量的赞美和认同,而变得更好了么?


高校成为励志演讲者聚集的地方,年轻人激动地在本子上写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有人都念叨着马云的语录:“梦想是要有的,万一成真了呢?”汪峰坐在转椅上,像从阿拉丁神灯里冒出的妖怪一样说道:“你的梦想是什么?”好像你只要敢说,他就能让你实现。


这是时代为年轻人制造出来的一种幻觉:只要有梦,追逐几步,就能成功。


打开电视或者网页,你会发现满世界都是“梦想成真”的人:歌唱比赛得了冠军,创业获得了叠轮融资,实现了环球旅行,等等。整个社会热情地向你伸手,邀你做梦。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么?不,但也并不是最坏的。


时代永远是一样的,时代永远给年轻人机会,但是,只给一小部分年轻人机会。时代永远迎接小部分人,却拒绝大部分人。时代只允许小部分人成功,而让大部分人像亨利·梭罗所说的那样——“处于平静的绝望之中”。


梦想泡沫下的世界,并不是蔷薇色的。年轻人要面临的未来,环境前所未有地恶化,经济增长正在放缓,技术进步带来人力需求急剧减少。同时,还有修改这个社会游戏规则的无力感,政治和社会参与的无力感。

一代代青年的责任,并不是继承来的,而是从世界中获利,把坏的推倒,改造出一个更好的世界来。如果失败,下一代再来。


台湾作家张铁志曾写道:台湾年轻人已经从“物质时代”进入“后物质时代”。当他们发现开一家咖啡馆、旧书店、面包店的“小确幸”也难以实现的时候,就开始争取更大层面的进步,比如环保、公益、政治环境等。


如果青年只是重复上一代的虚张声势与言不由衷,继承上一代的狭隘与欲望,那便不配获得掌声。如果青年不断降低自己的标准,以便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那么也不配获得掌声。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值得为之奋斗、让其实现。年轻,也不是被赞美的全部理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人生如棋,有进就有退,有退就有进,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退一步是为了进一步,让一步是为了下一步,失一步是为了得一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小时热帖
    一周热门
      原创摄影
        美食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ART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