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僜人村,这里是麦克马洪线、印占线、实际控制线三线交界,山的那头就是印度
在川藏线
“318”线上的“然乌镇”往南靠近中印边境地区,在海拔1000多米的森林里面,那里居住着一个至今没有名字,没有族称的民族——“僜族”,鲜为人知的“僜人”,他们在全国只有1400多人,有语音无文字,不属于56个民族范围。
“僜人”自称“达让”或“格曼”,俗称“僜巴”,传说在很久以前,世界上一片汪洋大海,德绕高创造了大地,金人阿尼加在大地上与老鹰通婚,繁衍而成"僜人"。全世界的“僜族”,有2万多人,大部份居住在印度及邻接小国家。主要于分布于杜莱曲(曲藏语为河)、察隅曲、额曲和格多曲流域广大地区分布于杜莱曲(曲; 藏语为河)、察隅曲、额曲和格多曲流域广大地区。由于僜人世居深山老林,在旧西藏,僜人倍受歧视,被蔑称为“会爬山的猴子”、“野人”,只能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而他们至今还保持着最原始的刀耕火种、野外撒播,刻木结绳记事,原始的狩猎方法,敬鬼又驱鬼的原始生活方式。
“僜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他们的生产、生活、民居、餐饮、服饰、婚姻、丧葬、信仰与节假日等方式,与我国的少数民族有着非常不同的独特之处,他们平和地过着这种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让人惊叹之余心生感慨。
“僜人”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叫“僜语”,属藏缅语系,内部有两种语言,讲达让话的人自称达让,讲格曼话的人自称“教”或“格曼”。两种话有着亲属关系,均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同一语支。“僜”这个称谓就是汉语对达让和格曼音译的总称。在僜语达让话里,“美登”是究人的意思。后来“登”字加了人旁写作 “僜”,即为现在和称谓。同时按藏语的习惯,称为“僜巴”。“巴”是人的意思。“僜巴”一称为讲格曼和达让两种语言的僜人所接受。
“僜人”服饰
“僜人”一般男的高不过1.6 米,女的不超过1.5米。他们以刻木结绳记事,摆篱棍、树枝来记时,以月圆月缺记月日,没有记年份的习惯,也没有记年龄生日的习惯。如请某人五天后来参加送鬼祭祀,就送去一条打着五个结的绳子,再如,双方发生纠纷找人评理时,评理者讲一长理就放一根草棍或树支,放得越多就表示理由越充足。他们的数字概念差。僜人无历算,以月缺月圆为一月,以包谷成熟一季为一年。
“僜人”的姓属、历史都无文字记载,他们最早的姓氏是以居住地(山名)定名的。以同姓形成一个集团,共同占有山林,相互继承财产,一起商讨解决婚姻或其他纠纷。同姓还有互助资助及共同向异姓复仇的义务。同姓禁止通婚。现在僜人姓属概念已很淡薄。
“僜人”的住房很像火车的硬席卧铺车厢,属于低杆栏式长屋。僜人的房子为南北向木板建筑,是以木结构阁楼长房为主,房顶呈“人字形”,是用长条木瓦板或”僜人”语叫做“阿库”草所盖,每间间隔分成若干小间,共两层。下层高度不超过1米,作为饲养猪、鸡等家畜所用。上层铺木板为住室,南边留出宽为1米左右的走廊。住室每间约9平方米左右,用木板间隔,高约2.5米。每间靠走廊一边有门,可以关锁。
房屋间数,各家不同,主要看家庭的经济实力和人口的多少,但至少要有两间。住室每间约在9平方米左右,其中东头第一间叫做“哈嘎”,意为客房,另一间叫做“咛”,意为内室。在主房的门框上挂有驱鬼的的动物头骨(猴头),且挂的动物猴头骨越多,也就代表了家里的富贵。房盖东头或河的下游方一头为圆型,为男人进出的识别标记;房盖西头或河的上游方为齐头,为女人进出的识别标记;通常靠东或河的下游方第一间是男主人住室,隔壁是地位最高的妻子的住室,然后依次为地位较低的妻子的住室。
解放前从印度过来的僜人老太,她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保留了最原始的人特色
长房门在走廊的两头,东为男性、西为女性进出之门,两门外各有独木梯上下。男客人进门后,通常只能在客房内活动,不得进入卧室。女客人可以在各房间自由出入。房室内无窗户,但象北侧都开火。有一个门,一般是不足
1.6米高,加上木板间隙大,光线尚可以透过,空气也就很流通。在距离长房10余米处还另盖专门盛放粮食的粮仓,形似木亭。粮仓与住室保持一定距离,便于防火。
每间房屋中间设有1平方米左右用石头围着的的灶塘,放三块石头作为放锅的支架。用于取暖和做饭。灶的右侧铺竹席就是睡觉的地方,用园木当作枕头。左侧有专门悬挂衣服和被毯的横架。室内除锅、或少量的碗、瓢、勺等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家具。而吃饭,是用“手抓吃”,就是先把米煮好,然后把生姜、韭菜和小猪肉切成碎沫,把饭倒在竹编筛子里,先把芭蕉叶的背面烧一下,再把切碎的生姜、韭菜和小猪肉、米饭混在一起,用右手的三个手指抓着吃,又叫“手抓饭”。
“僜人”妇女从童年八九岁穿裙子时开始,父母就要严格管教女儿,不准吃牛肉、猪肉和鸡肉(但鼠肉、麻雀、鱼、野鸡不在禁止之内),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被指责为“吃肉的女人”,这对僜人妇女来说,是一种最大的耻辱。一直要到生过三四个孩子后才允许吃肉。
“僜人”过去还种植鸦片,大部分用来交换货物,一部分留作自己抽。现在“僜人”已戒去抽鸦片的习惯,男的大多抽卷烟,妇女都抽自己种植的烟叶,平时爱将烟杆衔在嘴里,她们使用的烟杆较长,可以折成二节,烟杆用银或铜质制成。妇女身上都背一个特制的口袋,盛放烟杆、烟叶盒、火柴等。僜人喜爱喝酒,饮酒就像喝茶水,他们将大米酿制成微甜、微酸、口感很好的“僜人”家酒,常用此酒招待客人,也是一种显示自己富有和对客人的尊敬。
“僜人”少女
纺织是
“僜人”妇女重要的家庭副业。纺织的主要原料是大麻,大麻成熟后,再剥皮—晒—煮—捶打—洗—晒,取其白色纤维搓成麻线,制成绳索或用来织麻布,麻布用于缝制男女衣服,他们的衣服多是自产自用的麻织品。
过去“僜人”男子头上都缠着2—3米长的黑帕或白帕,缠头既是束发的装饰,又是用头背运东西时的垫物。带银耳环,上衣是对襟无领无扣的长坎肩,长近膝。下衣襟边沿绣有花纹装饰。有的内穿白衬衣,或较厚的小背心护身防寒。有的还披一条宽约一米,长约二、三米的披肩,从胸前交叉披向腰后,白天御寒,夜宿覆盖。少数富人穿用黑红线、金银丝线织的有花纹的布做的坎肩。
男子无下装,均用主妇专门制作的宽约半尺,长达一丈的白色或黑色布带系于腰间,在生殖器前露出约长半尺的缀有花纹的布头遮羞。少年幼子用短竹筒或断匙套盖住生殖器。遮羞物同时也是护体之物。男子左肩斜挎一把五六十毫米长砍刀,十分威武,砍刀装在只有半边凹槽的木板刀鞘内,砍刀的外壳是用他父亲去逝后的皮所做的,刀鞘用铜丝或铁丝分段缠绕。右肩斜挎一个装什物用的熊皮或布缝的挎包。包上饰有熊的面部形象。刀和挎包是男子随身佩带之物,必备的用具和武器,也是最具特色的装饰。左边佩戴烟袋和弓箭。
妇女一般都戴一对银质大耳鼓,头发卷在脑后,并插上银质发髻。前额戴银质抹额,颈项挂串珠或银币,手戴银质戒指。上身是有花纹的、仅能遮胸的无袖衣,腰部坦露,下着筒裙,分长短两种,长短并用,短外长内,长至脚面短至膝下,筒裙花纹多为横条。男女多在上衣外围一大披肩,披肩也可作被盖使用。僜人男女均蓄发、均都不穿鞋子、均戴耳环。孩子有两三个月时,父母即开始用竹签在耳垂上穿孔。无止痛药,多半年冬天进行。穿孔后,即塞进小竹环,有的直径达二、三厘米。故藏族辱称他们为“大耳孔”人。但僜人认为这是一种美,“没有大耳孔,就不算僜人”。耳环是竹的,近几代人用银质耳环代替了竹制耳环。
一夫多妻制的买卖婚姻
“僜人”的婚姻是一夫多妻制的买卖婚姻。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来决定的,婚姻都是男方家,以若干条牛、猪或猎枪等财物,通过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女方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身价从以条巴麦牛到几十条巴麦牛不等,结婚没有一定的仪式,在迎接女方成亲时,必须再送上女方若干头野猪、老鼠、野鸡、麻雀、干鱼等野生动物干肉为礼。女子成婚后就成为丈夫的私有财产,只有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的义务,没有支配财产的权力。男方只要有牛等财物,可以先后买几个妻子,贫穷的由于没有巴麦牛,往往终身不能结婚。
历史上,“僜人”的婚姻主要是父权制下的一夫一妻制,也有相当数量的一夫多妻家庭。形成一夫多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富裕,为了显示财富和名望,扩大自家的实力,买两三个或更多的妻子;另一种是丈夫死后,通行同姓转房,即转嫁给丈夫的兄弟或侄儿,甚至也可以转嫁给丈夫其他妻子的儿子,但不准转嫁给叔、伯长辈,僜人同姓之间是禁止通婚的。
一夫多妻制的僜人家庭,妻子的住室是在丈夫盖的长房内各占一、二间,自立灶塘,分别种植、饲养丈夫分给的土地和家畜,各自收获和保管,自成一个经济单位。丈夫决定在哪个妻子处住宿,就将他所背的熊皮袋挂在她的房门口,妻子要以宾客相待。丈夫有权将妻子转赠或出卖,妻子无权离开丈夫。一夫多妻制也是一种竞争性,是名誉和地位的表现,而更多的婚姻是以买卖作为条件的,是没有法律的婚姻,是纯粹意义上的买卖婚姻。
僜人首领的厨房壁饰,一个个的野牛头都是打猎的战利品
“僜族”一个没有名字,没有族称,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已经逐渐开始被人们所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僜人”风俗的独特,而今那里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等方面也正在发生着变化。到如今,“僜人”住在绿树掩映的木楼里,远处梯田层层,一幅安闲的世外桃源景象。每当夜色悄然降临,田里传来阵阵蛐蛐儿的叫声,湿润的空气里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细雨敲打着木楼顶下了一夜,翌日清晨,雨过天晴,满眼苍翠如洗,山间云蒸霞蔚,有如仙境。墨绿色的原始森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宛如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
僜人首领的牛头是一次杀的牛头. 僜人争强好胜你杀一头, 我就杀两头. 牛是财富也是工具. 头人为阻止再杀牛. 一次准备杀50头. 没有记错的话, 结果只杀到29头. 这是牛头的故事. 僜人首领是个什么委员, 是可带刀上飞机.真牛 --- 顶啊! |
欢迎光临 珍珠湾ART (https://zzwav.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