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多维/日期: 2020-01-08 伊朗对美军在伊拉克的两处军事设施进行空袭。根据伊朗法尔斯新闻社消息,阿萨德基地有80名美国军人被杀、200人受伤。但是,1月8日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对此发表讲话,仍然称美军没有伤亡,损失“轻微”,并且表示伊朗看来已经后退,决定对伊朗加大经济制裁。
伊朗的行动是对伊朗革命卫队指挥官苏莱曼尼遭美军空袭丧命的最新报复。苏莱曼尼死后,局势升级之快令外界应接不暇——伊朗对美国的敌意升级,宣布完全放弃遵守伊朗核协议规定的任何义务,随后还正式把美军列为恐怖组织,并向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Quds Force)拨款2亿欧元。
川普的讲话对美伊局势的升级有一定缓和作用,但是从伊朗的态度看来,这种紧张局势一时难以缓解。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Ali Khamenei)称空袭只是“一记耳光”,但这远远不够。
川普决定以暗杀行动报复伊朗,本意应当是转移国内弹劾案关注的同时给自己增加外交成绩,然而这一行动显然已经掀开了中东局势沸腾的锅盖。
据美媒《纽约时报》报道,在五角大楼给川普的几个行动选项中,暗杀苏莱曼尼是最为极端的一个,当川普做此决定时军事专家感到“震惊”。无论这个看似荒唐的剧情是否是事实,川普的选择都暴露了美国政府的三重误判。
误判人物:苏莱曼尼其人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曾将苏莱曼尼描述为和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死去的头目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一样危险的人”。暗杀行动之后,蓬佩奥表示这将使世界“更加安全”。
或许在川普看来,暗杀这样一个人物不仅能增强美国在中东的威慑力,也能为自己脸上贴金。只是,这样的宣传手段或许对美国人有效,在伊朗却不攻自破。
这位在伊朗老兵口中“最勇敢的指挥官”,被认为在在打击极端组织ISIS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德黑兰大学美国研究所负责人马兰迪(Mohammad Marandi)称,“如果不是有像他这样的人,黑色的旗帜(ISIS的旗帜)本会在整个地区飘扬。”伊朗最著名的当代小说家道拉塔巴蒂(Mahmoud Dowlatabadi)写道,苏莱曼尼“修建了一座抵御ISIS血腥攻击的强有力大坝,确保了我们的边境免遭灾难”。
表面看来苏莱曼尼只是个少将,地位却不比美国五星级上将要低。他所领导的圣城旅2014年帮助击退了ISIS在伊拉克的快速挺进,在叙利亚战争中填补了叙利亚政府军后方的虚空,与黎巴嫩保持密切联系并进行多方合作,扶持亲伊朗力量,对也门胡塞武装进行资金武器援助、作战参谋输送……苏莱曼尼是伊朗力量在整个中东乃至全球的策划者和协调人。
更重要的是,苏莱曼尼被认为远离国内政治的纷争,是罕见受到改革派和保守派两派信任的政治人物。他和伊朗温和派前总统拉夫桑贾尼(Akbar Hashemi Rafsanjani)私交甚好,曾经劝说现任外长扎里夫(Mohammad Zarif)返回工作岗位。伊朗强硬派自然对这位将军十分推崇,还在2017年呼吁他参加总统选举。在德黑兰上街纪念他的百万群众中,不止有强硬派,还有伊朗的反对派、甚至前政治犯。根据2019年马里兰大学的一项调查,82%的伊朗人对苏莱曼尼持积极态度,59%的人持非常积极的看法,这是绝无仅有的受欢迎程度。
这个低调沉稳的将军,重要性被川普轻视了。他是政界看来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民众眼中的“英雄”,是伊斯兰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对他的暗杀,后果远远超过白宫的计算。这是第一个误判。
误判地点:伊拉克什叶派的反弹
美国选择在伊拉克展开行动,更是对当地形势的误判。经过伊拉克战争,这本应该是美国在中东最具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地区,在伊拉克实施暗杀或许在情报配合上也有优势。不过,伊拉克政府虽然是美国扶持起来的,但是川普也不该忘了这是一个什叶派为主导的政权,伊拉克民间什叶派武装对美国的仇恨从未熄灭。
由于宗派渊源、地理之便以及“阿拉伯之春”后的派系博弈,伊拉克政府采取在美伊之间的平衡政策。这次刺杀之后,巴格达政府宣布该行动违背了美国在伊拉克军事存在的约定。1月5日,伊拉克国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驻扎在该国的外国军队撤离,其中包括约5,000名美军。可见,苏莱曼尼之死已经引起了伊拉克什叶派的愤怒。
此前,伊拉克国内发生骚乱,美国指责伊拉克军警过度使用武力造成流血后果,已经让巴格达政府感到反感。如果反美情绪在伊拉克再度升级,导致美军被赶走,则是伊朗以及“什叶派之弧”在该地区的一大胜利。
在伊拉克暗杀苏莱曼尼不仅惹怒伊朗,也让美国在中东本应最有机会稳定的阵地伊拉克陷入风险,这个选择得不偿失。
误判局势:美国更快失去中东
川普退出伊朗核协议、对伊朗进行极限施压、向中东和欧洲盟友渲染伊朗威胁,这一切其实初衷是为美国利益服务:让伊朗更加“听话”,同时在中东制造各国共同的敌人,用更小的成本维持在中东的权威,还能继续在军火生意和油价波动中获益。
但是这个如意算盘到今天并没实现,伊朗并没因为极限施压更加“听话”,伊核协议的支离破碎不仅加剧中东局势的紧张,并且不利于美国在欧洲盟友的利益。暗杀苏莱曼尼之后,美国更显现出中东孤家寡人的形象。
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和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在1月5日通电话,同意合作为紧张局势降温。英法两国仍然表示“支持盟友”,但是德国决定减少驻伊拉克的军队规模、国际联军临时将总部从伊拉克迁往科威特、北约也表示将部分人员撤离伊拉克,这些行动都说明美国最亲近的盟友也想和冲突保持距离。
在中东,包括沙特在内的国家也都对此保持沉默,就连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都急忙在此事上和美国划清界限,称这是“美国事件”而不是“以色列事件”。其严重性可想而知。
同时,美国如此出格的做法让中俄两国更有理由在中东事务上“仗义执言”。暗杀事件之后,伊朗和中俄保持了密切联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表示美方的军事冒险行为,违背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并重申反对使用武力和极限施压。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则表示中俄立场“完全一致”。
如果最终中俄成为中东局势的调解人,而美国的北约以及中东盟友与其拉开距离,叙利亚战场已经失利的美国,煽动起中东什叶派的普遍反美情绪,那么美国失去中东只会更快。
就算川普孤注一掷为此开战,也不一定对他的连任选举有利。美国反战情绪在暗杀事件时候十分高涨,社交网络一则“强制征兵”的假消息都激起了一场恐慌,民意不愿卷入战争。这不仅是对报复伊朗的误判,对中东局势的误判,在美国国内政局的影响,也值得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