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女性的国服,那必定是旗袍。现如今的中国气质也许已不再需要浮于表面上的民族符号,新一代的中国设计师正以更当代的方式诠释着中国创造。但如果必须要选择一款服饰作为中国的时尚特色,那么旗袍应当是最好的中国表 旗袍最早是清代旗女的专属服饰,等级分明,制度浩繁。而民国旗袍的出现,将中国等级森严的冠服制度抛于脑后。上世纪20年代,随着西方文化和思想大量涌入,女性开始勇敢追求思想解放和平等权利。于是,西方审美情趣中的曲线之美,引发了旗袍式样的变革。也就在这个时期,旗袍的“九翘三弯”,几成定型。 中国旗袍。 旗袍逐渐成了各年龄段、各阶层都能接受的主流服饰。 上海,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在这里发生了潜在的变革。 从20年代至40年代末,旗袍风行二十年,它从长短、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展开一次漫长的“较量”。也确实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得到了美充分展现。 女人们穿起旗袍,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韵。她们不一定要有姣好的容貌,但言谈举止一定端庄优雅,待人接物,一定自信内敛。 20年代的旗袍宽大平直,旗袍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呈“倒大”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已呈合身之趋势。到了后期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 在没有名模,没有时尚博主,也没有大长腿的年代,引领服装潮流的是十里洋场中的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和影剧明星,于是《良友》作为20年代的潮流杂志,它的封面大多都是身穿旗袍的女子作为当时的时尚标杆。 20年代青布旗袍最为当时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图为穿大袖旗袍的宋庆龄。 30至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脱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出现了“改良旗袍”,完全中西合璧。袖长开始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几乎接近无袖。领、袖均采用西式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左右开襟的双襟。抛弃溜肩追求平肩这个风潮兴许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宋美龄是出了名的“旗袍控”,衣橱内旗袍无数,如果有个旗袍界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冠军非她莫属。而张瑞香当时是宋美龄专属裁缝师,说到这位张师傅可算是心灵手巧,忠心耿耿。他每两三天就可以完成一件旗袍,并且除了除夕之外,其他时间都在做衣服,就算是生了重病,也一样坚持赶工为宋美龄做旗袍。 如果民国时期中国有时装周的话,那么秀场就应该像《色戒》和《花样年华》这样。 汤唯曾在《色戒》中换了27套旗袍,以腊梅、云纹、条格为主。由于《色戒》以40年代抗战时期的上海为背景,当时战火纷飞,因此旗袍颜色清淡素雅。 50年代初期,旗袍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仍然作为城市中那些中老年妇女的日常穿着。到了后期,女性就业队伍逐渐扩大,穿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又随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来临,旗袍开始被冷落,并被视为“封建糟粕”。但这时候由苏联流行过来的“布拉吉”连衣裙逐渐成为当时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饰。于是,旗袍才开始真正地从女人们的衣柜里销声匿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