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总共850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119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古典音乐] 肖萧帖: 名画《拾穗者》名曲《如歌的行板》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329

帖子

1万

积分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0 22:4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名画《拾穗者》鉴赏

《拾穗者》,1857年,米勒,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美术馆藏

《拾穗者》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现实主义绘画的杰作。 《拾穗者》所表现的是三位农村妇女这三位农村妇女穿者粗厚朴实的衣裙,正在收割后的麦田俯身拾取落在田地上的麦穗。三位妇女的造型,正与远景隆起的麦草堆和马车遥遥呼应,使画面产生一种律动美。右方妇女的头与地平线交叉主题与背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据专家的研究这三位拾穗的农家妇女,可能是祖母、母亲和女儿。右方站得较高且一手扶着膝盖的是祖母中间的是母亲,她最耐劳苦拾得麦穗最多,袋子装着重重的麦穗垂在前方,左侧的是一位年轻的农家女,因此被推测为这位母亲的女儿。戴着蓝色头巾,遮着颈部使她不致被阳光晒黑,她俯身的动作很敏捷,右手拾起麦穗,又马上由左手拿到背后,这种动作的姿态显得,非常优美。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

在秋收后的田野,到别人的麦田里拾取落穗,是过去农村里常见的景象。米勒的这幅画,,1857年首次在巴黎的沙龙公开展览,后来被珍藏在巴黎的卢浮宫美术馆。一百多年来,这幅名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拾穗》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个女神”。

米勒以深厚的生活基础,用坚实而凝练的笔调描绘出法国农妇朴实、勤劳、诚挚的品格。不事夸张但充满内力的人物动作,不加粉饰但十分含蓄的乡间情景饱蕴着一种宁静的生活意趣。《拾穗》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其绘画语言的凝练与厚重,浑朴与自然。三位法国农妇的形体是以雕塑般的手法刻画的尽管没有细腻和精微的局部表现,可是,切精神与情感都显现于这整体的粗犷美中。





米勒第一幅代表作品《播种者》

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诺曼底人,1814年10月4日生于曼修县波蒙镇格雷维尔教区的一个小村庄葛黎修。那是在科旦旦的北方以居民具有善良的天性与土地贫瘠著名。他的家庭是到今天还保存法国贫穷人家的道德力量与高尚思想的典型。

在米勒笔下的农民每幅作品中不过三两个人人物形象高大、严峻,画面宏伟、朴素,颇具纪念碑的气势,使当时的资产阶级从中感到一种潜在的威慑。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祷》等名作。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他并不关心政治,不反抗资产阶级,也没有改变社会的要求,甚至是逆来顺受。在作品中他只是如实地反映出劳动和劳动者的苦难,从痛楚、折磨中去表现伤感的美。

米勒看到农村生活的艰苦并深入到农民的内心深处,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但他也画出农村生活的另一方面———充满希望和生命律动的温馨光镜。透过他的大量素描和精炼的油画,我们清楚地体认到米勒的真诚、淳朴。米勒的艺术语言含蓄而深沉,饱含人生哲理。

 

 

 
世界管弦乐名曲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欣赏

《如歌的行板》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是柴可夫斯基1871年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里的一个慢乐章。这一乐章是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一章,后来,人们常常把这一乐章作为单独的作品来演奏和欣赏,甚至如歌的行板也成为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
  大文豪列夫。托而斯泰听到这一乐章而说“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因而流下了眼泪。柴可夫斯基致信托尔斯泰说:“我的音乐能使您感动和着迷,我深感幸福和骄傲。”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是音乐的一生。从交响乐、歌剧到浪漫歌曲,他都有涉及,他为每一类型注入新意,以全然不同的表现手法将它们重新揭示。他的《如歌的行板》《悲怆交响曲》及歌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作品流传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杰作,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音乐财富。他的音乐结合鲜明流畅的管弦乐法,写出滔滔不绝的优美旋律,在乐曲中表达自己的强烈的感情,这就造就了他音乐震撼人的力量。





一位俄罗斯评论家曾这样说:“世纪后半叶交响乐作曲家中,在思想和形象的概括上达到贝多芬那样力度的唯一的一位作曲家,他重新使交响乐成为最高的音乐体裁,把交响曲提到最高构思艺术的高度;提到声音感情的哲学水平。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情感是人生情感,他的音乐风格绝不炫奇和卖弄,而是对声音的精深研究和对技巧适当的把握,把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柴可夫斯基成为19世纪斯拉夫情调、俄罗斯派最伟大的天才。

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这首常用于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

《如歌的行板》 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

《如歌的行板》这一乐章便是柴可夫斯基把声音和技巧及情感巧妙融为一体的伟大音乐杰作,此曲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主题是一种黯淡的、令人窒息的、表达灵魂深处郁闷、苦涩的情绪的旋律。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继续和变形,中提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交替带来一派阴郁的气氛。





第三部分表现激动和愤懑,乐曲忽强忽弱、忽断忽续的演奏,大提琴和小提琴的相互应答,并出现两次突然的休止,表现一种内心的失衡,一种克制和压抑,一种抽泣、无法控制的眼泪和倾吐不尽的郁结之情。

最后,经过断续呜咽的音调,以两个清澈的和弦,乐曲在平和中结束。

《如歌的行板》乐曲之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而优美的旋律,让它成为不朽的世界名篇。当你了解了作者创作心情及背景时,便会更加透彻的理解和诠释作品丰富的内涵了。

(网络资源,肖萧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0-24 09:11:33 | 只看该作者
女儿右手拾起麦穗,转到左手,拿到背后,合着轻歌的节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小时热帖
    一周热门
      原创摄影
        美食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ART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