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总共850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73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尘封的红色交响经典】【珍藏版】红色交响组曲《龙江颂》十三乐章联播-(附文:红色经典诞生的台前幕后)(图)

[复制链接]

237

主题

1746

帖子

2万

积分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0:3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共和国一份特殊的历史档案,这更是包括我们的父辈在内的年长者一段铭心的生活伴音。至今为止我们已经为顶顶乐坛贴播了所珍藏的【尘封的红色交响经典】系列中的《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沙家浜》《海港》《红灯记》《沂蒙颂》《江姐》和舞剧《草原儿女》。让我们将这个珍贵而难得的系列进行到底, 今天继为大家贴播红色交响组曲《龙江颂》。

样板戏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的文艺作品。如果你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它们注定要留在你的记忆中。根据革命样板戏演绎的红色交响组曲《龙江颂》. 是由上海乐团管弦乐队。

众所周知, 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特殊年代里, 八亿人民八出戏. 当时的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沙家浜》《海港》, 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均被染上了为当时政权服务的浓厚的红色政治色彩. 这些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样板戏和现代舞剧, 均被改编作曲搬上了交响音乐舞台, 也成为了永远的红色交响经典系列的重要组成部份.





尽管, 谢天谢地, 这个不可思议的年代, 已经离我们远去, 那些当年红极的经典被归入历史的存档, 因不再聆听而积满着厚厚的尘埃, 但是, 随着情迁景移, 今天再细品细赏这些红色交响大型作品艺术作品, 仍具有一种挥不去的艺术个性和魅力, 久久地吸引着一代人, 去怀旧, 去思索, 去抒怀, 去体味那些红色岁月记刻下的印迹, 和那些尘封以久的经历的故事, 不管历史是如何地评注这段历史, 但这作为一代人的经历, 命运和历史存在, 这些红色艺术经典作品仍将获得独特的, 不可替代的, 应有的艺术位置的.( 肖萧Xiao’s特注)


再以此系列特别问候隐士兄和遥遥, 感谢两位好友精心管理顶顶乐坛 - 我们的家园。特别感谢隐士兄和遥遥MM的近期连连好帖, 由于近期的忙碌, 很多好帖还来不及完整地聆听, 但心存感激, 你们等偌多的美好奉献, 让我们衷心地祝愿新的一年,顶顶音乐在斑竹们的带领下,大家的辛勤浇灌下, 在朋友们的无私奉献中, 越办越好, 无限的祝福中….(Xiao再注于2009年1月5日)








本贴概述




◎专辑名称: 红色交响组曲《龙江颂》

◎演奏乐团: 上海乐团管弦乐队

◎演奏指挥: 王永吉

◎音源类属: 128 MP3









红色交响组曲《龙江颂》十三乐章联播曲目





1 - 序曲总路线放光芒




2 - 人换思想地换装



3 - 百花盛开春满园



4 - 让青春发出革命光芒



5 - 小红倒水



6 - 端起龙江化春雨



7 - 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



8 - 抢险合龙舞



9 - 一轮红日照胸间



10 - 毛主席把阳光雨露洒满人间



11 - 为人类求解放奋斗终生



12 - 让革命红旗插遍四方



13 - 丰收凯歌








关于《龙江颂》的剧情鉴赏简介




《龙江颂》的故事发生在1963年春,东南沿海(福建龙海)某地遇到特大干旱,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到县里开会回来,向社员们传达了县委的指示,介绍了旱区的灾情。县委决定在龙江大队堤外堵江抗旱。九龙江地势低,旱区地势高,如果筑起拦江大坝,挡住上游水流,逼江水改道,就可以把水送到早区。

江水英坚决执行县委指示,为了支持抗旱,龙江大队不惜损失300亩高产田,并放弃一窑砖的副业收入。对此,大队长李志田想不通,希望水英到县委反映龙江大队的实际困难。这时,暗藏的阶级敌人黄国忠借机四处造谣,说后山有座虎头岩,当地人说,虎头虎头使人愁,山高坡陡水断流,这水根本流不过去。水英当场揭穿了这个谣言,并做通李志田的思想工作。面对龙江大队的损失。水英提出:“堤内损失堤外补”,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筑坝工程开始,解放军也派来部队支援。不料,大坝出现塌方,急需柴草堵住塌方。黄国忠得知大坝急需柴草,顿生一计,通知砖窑提前烧火,企图将柴草烧光。水英及时赶到砖窑,命令砖窑立即停火,将砖窑的柴草全部支援大坝。后山打通虎头岩工程人手少,难以按时完成,水英从全局出发,抽调龙江大队的人力,支援后山打通虎头岩。虎头岩打通后,大坝合龙,龙江水流到了后山,但却淹了龙江的良田和房屋。






黄国忠怂恿大队长李志田,以拯救龙江的良田和房子为借口,准备破掉大坝,李志田不同意破掉大坝,但听信黄的挑拨准备到坝上关闸。阿坚伯闻讯前来劝阻,遭到李的拒绝,就在争执之中水英及时赶来,制止了黄国忠的破坏活动,并将黄逮捕法办。水英当众揭露了黄的罪恶历史,原来黄国忠原名王国禄,解放前是后山地主家的狗腿子,欺压百姓,罪恶多端,解放后,隐藏在龙江大队。龙江水送到了旱区,解救了九万亩受旱土地。

第二年,后山各个生产队都获得丰收,他们为感谢龙江大队高尚的风格,纷纷前往粮站代替龙江大队交粮。粮站管理员解释,龙江大队为支持抗旱淹田受损害,县委指示交粮任务不再摊派给他们,让后山各生产队把代龙江大队交的公粮拉回去,而后山生产队就是不肯。这时,水英和龙江社员们也来粮站送公粮,说龙江大队损失的粮食已经全部补了回来,交公粮是理所当然,建议后山生产队代龙江交的公粮,作为余粮卖给国家。最后,粮站了解清楚各生产队已留足口粮和种子,决定收下所有的粮食。

该剧是继八个"样板戏"之后又一部很有影响的现代京剧,它也产生于"文革"之前,其主旨在于赞美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龙江"风格曾被人们广为传颂。

该剧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样板戏"的影响,其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但过分夸大阶级斗争的内容,以及对人物概念化的描写,也使该剧的艺术感染力受到消弱。影片基本保持了舞台剧的特色。

上海乐团以交响组曲的形式重新演绎了龙江颂等样板戏的几个作品,听来又是一种味道。交响组曲是把原剧中代表性的唱腔分作为组曲的几个乐章,在管弦乐伴奏下,原唱在组曲中以不同的器乐替代。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民族戏剧交响化的创举。






交响组曲《龙江颂》也是一个探索交响乐民族化的一个经典尝试,它在原有京剧三大件(京胡,三弦,月琴)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管弦乐编配旋律优美,结构紧凑。运用大型西洋乐队、声乐独唱及交响合唱的歌唱唱法完美表现京剧独特韵味、韵律、行腔及咬字上,形成了范本式的舞台风格。戏剧冲突强烈绝对更过瘾! 现在欣赏回味起来,别有一番审美滋味, 并且非常具有珍藏价值。 (Xiao根据网络资讯编辑)



推荐阅读:红色经典现代样板戏《龙江颂》诞生记-袁成亮




文革样板戏故事情节大多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但京剧《龙江颂》却是个例外。这部以抗旱“让水”,歌颂共产主义风格为主线的戏一出台,便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龙江精神”一时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一)

《龙江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962年10月至1963年6月,闽南大地遭遇了千年不遇的大旱,整整八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为了解救下游几万亩水稻田,龙海县榜山公社党委委员徐学文在群众支持下上演了一场堵江截流、引水抗旱“舍小家、保大家”的榜山颂歌。在当地,民间艺人创作的芗曲《榜山风格赞》也广为传唱。榜山事迹经媒体披露后,极大地激发了九龙江流域人民群众发扬共产主义精神,齐心协力抗旱魔的斗志,“榜山风格”也由此发展成为“龙江风格”。龙溪地区芗剧团还创作了芗剧《碧水赞》,并在华东地区戏曲会演中获得好评。1963年12月,福建话剧团又根据龙江抗旱事迹创作了演出了话剧《龙江颂》,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从1964年2月5日至3月15日的40天里,《龙江颂》剧组为首都各界演出达32场,观众累计39200余人。周恩来、李先念、邓子恢等中央领导,曹禺、田汉等文艺界知名人士先后观看,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话剧《龙江颂》和芗剧《碧水赞》在舞台上红红火火上演时,上海新华京剧团也看中了这个戏。在此之前,该团先后排演了《智》剧和《海港》,舞台已有工和兵的形象,正好缺少一台关于农民的戏。团领导一合计决定将这个戏搬上京剧舞台。1964年,新华京剧团在话剧《龙江颂》和芗剧《碧水赞》基础上编创了京剧《龙江颂》,该剧剧情讲的是龙江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为解救上游大片良田旱情,不惜承担重大牺牲,在本队水域内堵江截流,经过艰巨的群众性奋力劳作,终于战胜旱灾,确保了该县当年的大面积丰收。剧中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由老生演员李永德扮演。该剧一经演出,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1965年,《龙江颂》作为上海剧目被选送参加了华东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







新华京剧团《龙江颂》上演之时,正值江青大搞京剧改革之时,1966年5月,江青在张春桥陪同下观看了该剧后,很是欣赏,便霸道地对张春桥说“这个戏,我要了!” “新华京剧团今后不能与这个戏再有任何关系!”,江青既有此话,向视江青“马首是瞻”的张春桥便依言而行,深受观众喜爱的新华京剧团《龙江颂》因此被迫停演。《龙江颂》停演后,江青并没有急于上马。直到1969年4月8日,江青才指令上海京剧团组建了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剧组,并投入排练。不久,江青到上海“审看”了该剧的彩排,见剧中主人公是位强壮干练的男子汉,这位在文艺舞台上“重女轻男”的“革命文艺旗手”大发雷霆,当即指示剧组:“剧本要重写;要把男支书换成女的;戏里要表现阶级斗争。”于是编创人员按照江青的指示对剧本进行了修改,剧中主角也由男性变成了女性。女主角由李炳淑扮演。说来李炳淑还是原主角李永德的妻子,同事们因此不无调侃地说:“你们俩倒好,公鸡不叫母鸡叫!这叫肥水不外流啊。”其实,李炳淑是一位功夫很扎实的京剧演员,曾在京剧传统戏《杨门女将》等戏中担任主演,但轮到演现代戏时却总是“靠边站”只是在《柜台》及《海港》中饰演过李慧萍、红玲两个配角。虽然这次在《龙江颂》中有了进步,得到饰演江水英的角色,但一开始也还是个B角(即替补队员)。由于她纯朴的气质更贴近江水英,于是导演将她从B角提升为主角。

虽然李炳淑在传统京剧中饰演过许多主角,然而一旦受命在现代戏中演主角,压力还是很大的。江水英一角的唱腔,要占全剧所有唱腔的五分之四左右,比剧中其他所有角色的唱加在一起还要多得多,至于念白和表演的份量,亦是同样地繁重。

为了创造好一角色,李炳淑多次到上海郊区农村体验生活,从未干过农活的她跟农民们学习割稻、打场、种棉花等各种农业劳动,还跟一位深受群众喜爱的生产队女队长体验生活,观察她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炼,她对江水英这个角色的性格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质朴爽利、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江青看了也连声说好。







(二)

革命现代样板《龙江颂》上演以后,江青又指示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这台戏搬上银幕,并指定著名导演谢铁骊来执导这部戏的拍摄。谢铁骊在此之前奉江青之命已成功拍摄了文革第一部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此次接拍《龙江颂》自然顺手不少。他先是让编创人员到长兴岛体验生活,并组织人马对剧本根据电影需要进行了相应修改。

与舞台版《龙江颂》相比,江青对电影的拍摄更是上心。作为一部农村体裁的舞台剧,广阔的大自然给舞台置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京剧中的背景山水相映、稻浪翻卷、景色鲜艳透亮,充满了生机。然而,要将这些生动鲜亮的背景摄入镜头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为了使摄制组掌握色彩拍摄技巧,江青在拍这部片子之前,特地组织摄制组观看墨西哥电影《冷酷的心》,从中吸取好的经验,使摄制组收获不小。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针对农村景色在拍摄方面对原舞台布景做了许多大胆的改动。首先,为了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的特点,将舞台场景向两侧做了延伸,扩充或增加了景物,又增加了前景,并采用色光照明增强景物的气氛,使景物描写做到主体突出,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纵深感。对色彩的运用,尤其是自然景物中的山、树、竹、苇、麦田、草地等各种绿色的运用也颇具匠心。不但青山碧水绿树、麦田之间的绿色运用得当,草地远近绿色也富有层次,色彩丰富协调,环境气氛明快而又生气勃勃。在夜景的拍摄上,月夜用色彩来表现,注意各种色泽层次分布,黑白黄绿红掺和搭配,一改以前夜景黑糊糊。此外,龙江颂在拍摄中讲求虚实结合,在保持原剧风格不变的基础上,采用真的水、烟、风进行置景。原来舞台上的水是用白绸子来表现的,效果不好,于是导演便换用真水,辅之以叠印技术处理,使之虚化,效果果然非同凡响。在第五场“抢险合拢”一场戏中,为了加强风大浪急、洪水汹涌的场面,导演一上场就用鼓风机吹风,营造出了社员人人争先上堤抢险的紧张气氛,真风配以演员那娴熟的舞蹈,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但这下可害苦了演员,李炳淑一张嘴便灌了满肚子风,唱不下去,但又不能停风。导演于是想出了将唱段放在两头,中间括风的办法,效果果然不错。江青审片时对此也是大加赞赏。







江青拍样板戏对于道具很重视,尤其是关键道具在场上一定不能少(如海港中的铁塔等),结果拍片时弄得摄影很被动。但在拍龙江颂时,江青却破了例。如第一场表现新农村青年社员劳动的戏“承担重任”中,舞台上原本用的是彩霞,如果照此拍成电影,就容易使彩霞吃掉人物,于是谢铁骊就将其改成了蓝天白云,并加了梨树,效果很是不错。第八场“闸上风云”是全剧重头戏,原本每个场面原本都有一颗大太阳,江青看了后说:“太阳太大,不真实。”摄制组经过研究决定将太阳改成光芒,这样不但使场面更显真实,而且拍摄起来也方便多了。试想如果每个镜头都要有颗大太阳,那情景该会是什么样子。在拍摄方法上,龙江颂在录音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突破。摄制组将一些大唱段先拍下来,然后再在剪接机旁分镜头,混录时,作曲、锣鼓、效果都一并上场,改变了先前导演、录音师几个人一手操办的局面,不仅速度大大加快,效果也大为提高。

与其它样板戏相比,《龙江颂》一个出彩的地方就是它虽然也强调了阶级斗争,但其主题却是宣扬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强化集体主义与本位主义的矛盾冲突。这在盛行阶级斗争文艺路线的文革中是别具一格的,这就使这部戏有了很强的现实感。如第六场阿坚伯送鸡汤一场戏,讲得是阿坚伯看到江水英事事走在前头,处处抢挑重担,眼红了,人累瘦了,仍然不肯休息,很是心疼,便做了鸡汤大清早给她送去,不巧被为了保护自家田不被水淹而吵上门来的常富发现,指责江水英胳膊向外拐,不关心社员疾苦。结果引发了两人一段关于集体主义与本位主义经典的对白,很是精彩。

《龙江颂》很善于利用细节来深化主题。如第四场《窑场斗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大队党支部书江水英为了及时抢救大坝塌方而决定“停火搬柴”时,小队长阿更由于严重的本位主义作怪,闹起了情绪,嚷了一场“我管不了啦!”扭身就走。在这里,编导没有采取传统的方法让江水英对阿更进行说教式的“教育”而是让正好背着畚箕从后山来的小红上场问阿更:“叔叔,这儿是龙江大队吗?”当江水英和社员们得知小红是从后山来的时,就让她休息喝水,当小红想喝第二口时,杯到嘴边又突然停住,把水倒进壶内。江水英问:“怎么不喝了?”小红天真地回答:“我奶奶说,一碗水也能救活几棵秧苗。”此时,阿更和其它社员都为后山人热爱集体,一心为公的先进思想所感动。还有江水英用“咱们是同一岗位上的战友,是同根相连的阶级亲人。在抗旱这场斗争中,我要是做得不对,你可以指出,我要是有错,你应该批评。”并用“毛主席派三军来救江村”“后山人不惜物物抢担重任”等事例来教育有严重本位主义思想的李志田。所有这些都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片子拍完后,作为导演的谢铁骊也没了先前拍完《智取威虎山》后那种踹踹不安的心境。

电影《龙江颂》一收镜,周总理的秘书便打电话给剧组说是总理要看《龙江颂》电影,叫他们将影片送到大会堂三楼小礼堂。谢铁骊便赶紧将片子送了过去。当时总理正好会见完外宾,便来到小礼堂,和大家一起观看,看片过程中总理还不时地点头。当影片放到“江水英”在大坝上那一段唱词时,周恩来这时侧过头小声问身边的狄福才:“怎么影片上没有导演的名字?”

狄福才说:“江青同志不同意突出个人,叫写集体创作。”

周总理听了有些火了:“集体创作?大家看后,连是谁拍的都不知道,应该写上!”狄福才连忙解释说:“总理,这是江青同志规定的,从《智取威虎山》开始定下来的。一是不突出个人”

周总理更加恼怒了:“这不是笑话吗?外国的电影到中国的电影都有创作人员的名字嘛,怎么就样板戏的电影不写名字?写名字就是突出个人了?写上名字才能有负责精神。不写名字是说不通的嘛!真是滑稽!”

《龙江颂》收镜时,江青正在广州休养。听说《龙江颂》片子出来了,她立即叫国务院文化组成员、军代表狄福才赶快将片子送来先睹为快。狄福才带着样片乘飞机到了广州。看完片子后,江青一改往常爱挑剔的面孔,对影片连连称赞。没想到江青审片会这么顺,剧组人员也大大松了一口气,而更令大家感到高兴的是毛主席《龙江颂》的推崇。







(三)

在农村长大的毛主席对农村体裁的作品尤其关注。然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已拍的几部样板戏却没有一部反映农村体裁的,毛主席对此也颇有微词。也正因此,《龙江颂》刚刚杀青,毛主席便急忙调看了电视转播,并对这部片子大为赞赏,说:“这个戏很好,让水,不争水!龙江精神,这是共产主义风格!你们为五亿贫下中农演了一个好戏。我们国家将近六亿人口,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戏还只有你们龙江颂一个。”在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下,毛主席对剧本的修改也作了指示:“黄国忠(阶级敌人)不要代表一个,要代表一派。”“结尾不要庆丰收收场,要开打收场……。”毛主席既然有此指示,剧组便对全剧着手进行修改,但改来改去,六易其稿都觉不对劲,最后只好还是回到“宏扬共产主义风格”这一主题,以庆丰收收场。好在毛主席对龙江颂最为重视的还是体现共产主义风格,在电视里连看了几次,对此也没说什么,这在样板戏的演出中也是不多见的。毛主席对《龙江颂》情有独钟,对扮演江水英的李炳淑也是关怀备至。

1972年7月30日,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八一建军节招待会的李柄淑突然接到毛主席身边一位护士(龙江颂剧组一个导演的胞妹)传话:“毛主席今晚请你去见他。你参加完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侧门等着,有车来接你。”毛主席要接见我?李柄淑激动不已。实际上,李炳淑之所有今天这样的成绩,与毛主席的当年的“留人之恩”是分不开的。

那还是1959年夏,年方17岁的李炳淑作为“定向培训生”从安徽蚌埠来到上海戏曲学校京剧班三年级当插班生,并以其过人的才华和好学精神得到了校长俞振飞和言慧珠的赞赏,毕业时决定将李炳淑留校任教,此等好事,李炳淑当然是再高兴不过的了。怎奈安徽剧团就是不愿放人。双方你来我往争执不下,居然将“官司”打到了毛主席那里。1960年,毛主席在上海参加会议期间亲自将李炳淑和安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及上海戏曲学校校长俞振飞叫来“断案”。毛主席一见到李炳淑就说:“小李呀,你很了不起呀!你看看为了你的事,上海和安徽的官司打到我这里来了。好,现在我把你们各方都请来,你们当面谈谈吧。”一番交谈后,他又对曾希圣说:“李炳淑不是安徽的,也不是上海的,是国家的。她是个人才,我们就要培养罗!上海师资力量强,我看就留在上海吧!希圣同志,你就忍痛割爱吧。” 毛主席既有此话,曾希圣还能说什么呢。毛主席“一锤定音”,李炳淑的艺术道路也越走越宽。60年代初,她在《杨门女将》中担纲主演英姿飒爽的穆桂英一炮打响,轰动了沪港两地。她从心底里感谢毛主席。此次,毛主席亲自见她,李柄淑激动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当她在工作人员带领下一走进毛主席曾接见尼克松的书房,刚要开口,毛主席便迎上前来,笑着说:“小李啊,我们有好几年没见了。”

李柄淑连忙说:“是的,是的,主席这样忙,还关心我,真感谢您哪!可惜您没机会来看我演出。”

“看的,我已看了你五次实况演出的电视转播呢!要说感谢,还得我感谢你和你们剧组,为五亿中国农民演了一出好戏啊!”毛主席边说边让李炳淑坐下,还风趣补充道:“你坐的那个位置就是尼克松坐过的。”随后,毛主席与李炳淑拉起了家常,李炳淑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已的工作和生活,毛主席听了后高兴地说:“看来,你这张饼已经完全成熟了,可以吃了。”李炳淑听了会心地笑了。原来早在六十年代初,在上海锦江饭店对面的俱乐部举行的晚会上,毛主席偶然听到李炳淑的同学喊她“阿炳”,当即幽默地将“炳”和“饼”两字故意混淆,风趣地对她说:“那你是一张饼罗,你这张饼什么时候能吃啊?”言下之意你什么在艺术上成熟,好为人民服务啊。







毛主席十分喜欢京剧,此次交谈自然也少不了要李柄淑为他唱一番。他对李柄淑说:“我很爱听‘娃娃调’的,你就唱一段‘娃娃调’吧!”

李炳淑说:“主席,传统戏多年不碰了,一时要唱恐怕生疏,您要听,我就唱一段《红灯记》里铁梅唱的‘娃娃调’吧!”。李炳淑一曲唱罢,毛泽东主席又兴致勃勃地谈起一些传统戏来,并给她讲传统戏中的历史故事,还让身边的护理员放起了传统京剧《借东风》《斩黄袍》《游龙戏风》。在谈到文艺界情况时,毛主席也流露出对目前文艺现状的不满。他说:“现在戏剧,文艺作品少了,百花齐放没有了。”毛主席的话无疑是对江青掌控文艺界样板戏“一花独放”的不满。不知不觉,时间已过了四个小时,毛主席看了看座钟说:“时间不早了,你回去吧,明天还要排戏呢。”李炳淑请毛主席有时间到剧场看戏,毛主席笑笑说:“我现在坐在剧场看这么长时间已经吃不消了。只能通过电视看你的戏了。”看到毛主席那步履盘跚的样子,李炳淑心里一阵心酸,从心里默默地祝愿毛主席健康长寿。毛主席对李炳淑关怀有加,周总理对李炳淑也很是关心。有一次,周总理在会见出访团成员时,看到李炳淑,便亲切招呼她说: “哦,炳淑同志也来了。” “你的命运比严凤英好,前些年我太忙,顾不过来,没能保护她,结果她死了,很可惜!你的机遇比她好。你要好好珍惜啊!”听了总理的话,李炳淑心头一热,使劲地点了点头。她知道,周总理之所以说这番话,因为黄梅戏著名演员严凤英和自己都是安徽人,总理看到自已不免想到了严风英。







1972年秋,龙江颂在全国公映。《龙江颂》上演后,周总理还将该剧列为招待外宾的剧目。同年,周总理招待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基格率团访华看的就是《龙江颂》,后来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等许多国家领导人也都先后观看了这部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红色经典: 共和国一份特殊的历史档案 年长者一段铭心的生活伴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6

主题

7729

帖子

6万

积分

沙发
发表于 2009-1-6 00:22:10 | 只看该作者

坐上沙__________发,听大戏~~[:-K][:-M]!问候肖萧好~![@};-][>:D<]


  坐上沙__________发,听大戏~~ !问候肖萧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99

主题

8821

帖子

18万

积分

板凳
发表于 2009-1-6 00:3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龙江颂》[:-Q]


  回复:《龙江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9

主题

6716

帖子

5万

积分

地板
发表于 2009-1-6 03:1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尘封的红色交响经典】【珍藏版】红色交响组曲《龙江颂》十三乐章联播-(附文:红色经典诞生的台前


很详细的介绍,,大哥辛苦。。。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主题

2432

帖子

2万

积分

5#
发表于 2009-1-6 06:36: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肖萧带给我们的经典。


谢谢肖萧带给我们的经典。
对那个时代并不是十分了解,知道一些事,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也不能深刻得理解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主题

3537

帖子

2万

积分

6#
发表于 2009-1-6 08:16:46 | 只看该作者

又是大手笔阿,辛苦肖萧了啦。[:-Q]


  又是大手笔阿,辛苦肖萧了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859

帖子

7300

积分

7#
发表于 2009-1-6 18:21:43 | 只看该作者

剧终曲:江大海大天地大,比不上毛主席的恩情大![:P]


江水英  江大海大天地大,比不上毛主席的恩情大!同志们,我们这次战胜百年未
        遇的特大干旱,全靠党的坚强领导,全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众      (齐)【西皮原板】
            共产主义精神凯歌响,
            公字花开万里香。
            跟着伟大领袖毛主席,跟着共产党,
江水英  (唱)【西皮散板】
            永远革命,
众      (接唱)
            奔向前方!
        [朝阳灿烂,光芒万丈。
        [江水英高擎毛主席著作,与众社员“亮相”。
                                           ——幕徐闭

                                              (剧终)


 

www.ddhw.org---
a man of the natur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小时热帖
    一周热门
      原创摄影
        美食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ART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