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总共850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42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在歌声中走过的共和国的历程】祖国不会忘记等精选歌曲46首联播(图)

[复制链接]

34

主题

670

帖子

5278

积分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07:4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播前小记---往昔远征图送父母们



依然的十月,依然的金秋,依然的祖国的国庆之月。眼下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之际。让我们再一次地天涯共此时地同欢庆共祝愿, 我们的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前程似景! 祝愿我们中华民族无愧于先辈们的伟大付出, 更加坚强地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之中, 祖国---我的中国, 我们的光荣与梦想将永远地与你同在.









在这个节目时间里,通过歌声来回顾我们的共和国所走过的光荣而无法复制的历程。更加珍惜我们所来之不易的一切。更加珍视握在手中的,所有的我们一切的拥有。 在这里晓再为你们精选贴播的能反映一路走过来的共和国历程的经典音乐精品。

这里有很多的巳经是尘封的,不再流传的音乐绝版,如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八路军新四军军歌,和非常原版的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等一些牵系过一代人历史情结的红色经典之歌,不管今天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发生了多么大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曾经覆盖一代人青春年华,曾经点燃过他们激情岁月的那时常唱的歌,对于现在的你,我,他,那一代人,包括我们的先辈们,上几代人,也包括我们父兄辈的知青一代,他们曾有过不堪回首的沉重,今天在这些重播的,他们曾唱过的经典歌声中,告诉他们,对于你们曾有过的巨大付出和牺牲,而换来的非常珍贵的一切, 祖国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在共和国土地上会永远屹立着一座属于他们的伟大丰碑的。









对于远在海外的我来说,这一辑共和国历程的绝版歌曲集又有一层特殊的意义,曾经如此地响往崇尚一种英雄境界,想看看我的父兄们是如何进行抗战的,曾经沿着先辈的长征足迹去追寻过,去过地处青藏的黄河长江的源头,去过红军去过的雪山草地(原),走过沙漠,淌过溪河, 去过陕北延安, 到过遵义,穿越过泸淀,也独自走过一段令人无限感慨的长城路, 并在长城的月夜下露宿过。我记得是最后到了弹尽粮绝, 口袋里只剩下最后的三毛五分钱时, 才开始踏上了归程,一列火车站的站长感动了我的经历,给予了我不占车位的搭车回家的机会,我没吃没喝地在车座位的车地上铺席躺了两天两夜,最后带着这最后的三毛五分钱, 带着藏人送的藏袍,藏刀和哈达, 带着沿途黄河泥土的气息,昏昏沉沉,跌跌撞撞, 用尽最后气力地回到了家,终于到家了,见到了亲爱的,等候儿子归来的妈妈,刚放下背包后,就让守候已久的父亲给戎和妈妈的一张即时合影,(看得出出照片上的我消瘦不堪,巳经脱型了。当时是见到母亲时的激动和兴奋支撑着的…,全程消瘦了二,三十斤体重。)……接下来便倒下什么都不知晓了,据母亲后来告诉我,一睡就是三天…








而这段,以及无数次追随英雄的无法复制的长征经历,也给了我最为宝贵的经历的财富。它给予了我一种敢于吃常人不能吃的苦,能够忍常人不能忍的气的坚韧个性素养,在旅美生涯中绝处逢生,一路支挺过来了。在这辑中的那首豪迈激情飞扬的长征歌是我的最爱,它总是在我人生最富挑战的时给予了我要坚持下去,要挺住的力量。在此也谨以此帖再次对自己在国内的长征之途作一个纪念,也感谢我的父母们对所有往昔颠簸闯荡的远行生涯的支持和永远地守候着--我的归来。(晓特注于2007年10月17日)







【共和国的历程】祖国不会忘记等精选歌曲46首联播




01 - 祖国不会忘记(领唱合唱)--共和国永恒的记忆



02 -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宣严宣告(珍贵录音)



03 - 五星红旗(刘媛媛)--每当五星红旗升起时的庄严和幸福喜悦



04 - 红旗飘飘(廖昌永)---红旗飘飘时的振奋和抒怀



05 - 毛泽东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珍贵的录音



06 - 长征(李初健)---震撼中外的红军的气壮山河的长征



07 - 毕业歌---先辈们的富有招唤性的毕业歌



08 - 松花江上--男女对唱(一首唤醒民众的歌)



09 - 义勇军进行曲(合唱)--同胞们起来去抗战!



10 - 抗日小唱--男女对唱(抗战的流行小唱)



11 - 二月里来---男女对唱(边区耕种歌)



12 - 八路军军歌---管弦乐合唱



13 - 新四军军歌---管弦乐合唱



14 - 红色娘子军连歌---女声齐唱



15 - 延安颂---一首永远的革命圣地的颂歌



16 -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黄河儿女们从这里出赴抗战前线



17 - 兄妹开荒(张振富,耿莲凤)---延安时期的经典



18 - 南泥湾(郭兰英)---延安时期的经典



19 - 洪湖水浪打浪(王玉珍)---选自洪湖赤卫队主题歌



20 - 游击队歌---抗战时期使敌人丧魂落胆的中国游击队之歌



21 - 在太行山上---太行山英雄的山,工农武装的圣地



22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咱们正编后的军歌进行曲



23 - 我们走在大路上(合唱)---解放后的一首非常豪迈的歌



24 - 社会主义好(中央乐团合唱)--新中国的一首歌舞人心的歌



25 - 歌唱祖国(合唱)---仅次于国歌的一首永远的歌



26 - 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合唱)---新中国当时最为流行的一首歌



27 - 真是乐死人(男声小合唱)---当时兵营最乐的一首歌



28 - 打靶归来(男声四重唱)---兵营战士最爱唱的歌



29 -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合唱)--抗美援朝之歌



30 - 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中朝友谊之歌 1972版



31 - 英雄赞歌(郑莉)--经典影片英雄儿女主题歌



32 - 我的祖国(郭兰英)---经典影片上甘岭的主题歌



33 - 雷锋我们的战友(合唱)--经典影片《雷锋》主题曲



34 - 太阳最红 毛主席最亲(卞小珍)--一首红色年代最深情的歌



35 - 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领唱 董军工 顾企兰)经典原版



36 - 银球飞舞花盛开---合唱 邓玉华领唱 1977原版



37 - 再见吧,妈妈!(李双江)--一首悲壮而感人的出征之歌



38 - 拥军爱民歌(宋祖英)---拥军经典的歌



39 - 祝酒歌(李光羲)---一首民族劫难后重新扬眉吐气的歌



40 - 年轻的朋友们来相会(张振富,耿莲凤)-八十年代的相约之歌



41 - 在希望的田野(彭丽媛)--在重获希望的原野里唱的一首歌



42 - 血染的风采(董文华 )--一首悲壮而感人的出征之歌



43 - 春天的故事(董文华)--一首具有转折意义的春天的歌



44 - 走进新时代(张也)--一首深情的新时代的抒怀颂歌



45 - 国际歌(合唱)---一首曾经并依然地激励亿万人心永远的经典



46 - 祖国万岁(戴玉强)---永远地祝福,并永远地心向祖国!





开国大典盛况珍闻及珍贵的组图



开国大典盛况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5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估计总数有30万人。观礼的还有国际友人。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挺立着一根22米高的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代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以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



开国大典前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尚未成立,筹备工作主要由刚成立的北平市人民政府承担。事亦凑巧,市长兼军管会主任叶剑英8月就被内定调华南工作,准备解放广东,9月初就到江西赣州去了。中央任命时任副总参谋长、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司令员的聂荣臻接任。当中央决定在开国大典上要进行阅兵时,中央军委又任命他担任阅兵总指挥。虽然北平市各机关团体、各民主党派共25个单位到9月21日才正式集会成立筹委会,并公推聂荣臻为主任委员,但实际筹备工作早已开始。从整修天安门会场、树立旗杆、组织群众、准备鸣放礼炮焰火,特别是训练受阅部队,以及布置保卫会场安全等,都要在一个多月时间中完成。





开国大典的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北平解放不久,城内潜伏特务难以一下肃清,而且国民党飞机还会来袭扰。当年5月4日,国民党就从青岛派出6架B-24型轰炸机轰炸南苑,投弹30枚,毁伤我飞机4架,房屋196间,死伤24人,因此聂荣臻一直十分重视防空问题。我们空军还未正式组建。军委有一个航空局,专门在南苑机场组建了一个飞行中队,担任北平防空。聂荣臻考虑很细,下令万一敌机前来,在场人员一定要原地不动,不能乱跑,听从指挥;对受阅的1978匹战马也都作了安排。当然这一切是在中央领导之下进行的,周恩来常常具体过问。如10月1日中央领导人的车队如何从中南海开到天安门下,周恩来带罗瑞卿都曾亲去检查。



庆典前中央人民政府举行首次会议



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是9月30日由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选出的。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委员有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等56人。当日下午6时,全体代表利用统计选票时间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尔后回到会场才宣布上述结果。简短隆重的闭幕式,由毛泽东主持,朱德致闭幕词,奏义勇军进行曲。主席台上第一次悬挂了五星红旗。散会时天已经很晚了 习惯晚上办公批阅文件的毛泽东,这一天夜以继日一直工作到10月1日凌晨6点多(见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于10月1日下午二时在勤政殿召开。全体宣布就职,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随即,选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从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会议还宣布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并通知各外国政府只有这个政府才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愿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会议开完,全体领导人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到天安门后下车登楼,下午三时庆典准时开始。





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会场



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修葺一新,城楼上横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正中悬挂毛主席的巨幅画像(40年代着冠照)。两旁的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没有国徽,因为9月25日、26日政协的座谈会及审查委员会上认为还要修改,所以27日全体会议上只通过了国旗、国歌、国都、纪年4个决议。

那时,东西三座门(正式名称为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及南面长长的甬道,甬道两边长长的红墙,正南门即砖石结构的中华门都还存在,形成了一个丁字形的封闭的会场。与8个月前北平刚解放时的天安门前比较,可说是焕然一新,宽广平坦得多了。此外在现在国旗旗杆的地方已竖了一根当时看来已很高的旗杆,旗杆上有一个金色的顶。中华门外正阳门、前门箭楼两旁的许多建筑物上都张灯挂旗。“北平东站”、“北平西站”的大字一夜间都改成“北京东站”、“北京西站”了。会场里的工人、学生、干部、市民、城防部队都举了临时赶制的五星红旗及其他红旗、红灯和彩色小旗,特别是用红绢糊的大小不同的五角星灯,真是成了红旗红灯的海洋,只有市民中戴了小白帽的回民同胞举着绿底白色的星月旗,显得分外不同。会场上的群众共达30万人,分区席地而坐,很有秩序。金水桥北没有现在的观礼台,但搭了两个简单的台子,一个供大会指挥用,一个给惟一的外宾观礼团,这就是前一天刚到的以法捷耶夫为首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受检阅部队则站在东长安街。

那时交通工具少,群众近则列队步行来,远的坐火车来。我当时所在的单位,临时编为华北革大第四部,住在西苑大院。华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队伍迤逦一里许要步行到清华园车站。天未亮起床,到车站已7点,乘装煤的黑敞篷车,走了两小时才到前门车站。经过西直门车站时还见到门头沟工人也坐火车来。虽然“旅途”这样艰苦,但大家情绪高涨。在前门席地而坐等到下午两点才安排进入会场,午饭是馒头凉水,每人领到三块糖、两个梨,是节日优待。





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终于在10月1日下午3时开始。那天早晨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但下午却放晴了,真是老天也和万民同庆。典礼的程序是: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宣布开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就位,副主席就位,委员就位;奏义勇军进行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升国旗(同时鸣礼炮,礼炮毕);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游行。毛泽东主席宣读的公告,约九百字,虽未收入新出的八卷本《毛泽东文集》,但收入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及《共和国档案1949-1996》。



毛主席宣读公告



提到开国大典,人们很容易想到毛泽东主席那句震古铄今的名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然而这句话,并不是毛泽东在天安门楼上讲的,而是在此之前的9月21日的政协开幕词中讲的。原文是“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篇文章已收入《毛泽东文集》。





还可提及的是升国旗、鸣礼炮。鸣礼炮从北平解放后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7月7日晚天安门20万群众纪念抗战12周年及政协筹委会召开时放的。第二次是9月21日新政协开幕时鸣了礼炮54响。这次开国大典则以54门礼炮鸣28响,54门礼炮象征全国54个民族(当时还未有现在56个民族之说),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奋斗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正在礼炮轰鸣时,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场群众都把红旗红灯高高举起,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



朱总司令下达总部命令



毛主席宣读完公告后,阅兵开始。检阅司令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阅兵总指挥是聂荣臻。





首先由聂荣臻陪同朱总司令坐敞篷车开始检阅。检阅毕,朱总司令回到城楼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的最重要内容为“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因为当时华南的两广海南、华东的福建一部分、西南全部(四川、西康、贵州、云南、西藏)均未解放,新疆虽宣布和平起义,解放军尚未到达迪化(乌鲁木齐),更不要说还有台湾,所以朱总司令的命令是有针对性的。命令宣布后,进行分列式。受阅部队以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是一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相继跟进。空军包括战斗机、蚊式机、教练机共14架在全场上空自东向西飞行受阅。前后历时3小时。



难忘的群众大游行



整个阅兵结束后,群众游行开始。一批批群众队伍,无不迫切希望走到城楼前,看到衷心敬爱的毛主席。天很快黑了下来,天安门楼上的灯光突然照亮,上面是一串红橙色的灯,下面好像是三道粉青色电虹灯,再加上巨大的探照灯光射向全场,灯光闪闪,好似波浪。焰火在天安门附近三处施放,五彩缤纷,此起彼落。群众手里举的纸灯、纱灯也都点亮了,广场上是灯的海洋。





等到八点多钟,华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队伍才在华北大学之后行动。队伍慢慢走近金水桥,只听见城楼上扩音器传出“万岁”、“万岁”的声音,才知道是毛主席在回应华大同学的欢呼。我们紧跟着走过金水桥,大声高呼“毛主席万岁”,这时才见到城楼上大宫灯前毛主席那魁梧的身躯,他不戴帽子,挥动着手用湖南口音高呼“万岁”,有时还喊“同志们万岁”,这时我们都感到毛主席看见我们了,口号喊得更为起劲,血都要沸腾了。我们还看到少奇同志,看到他身旁的女同志,我们猜一定是宋庆龄副主席。我们把手举到头顶鼓掌,主席台的领导人也鼓掌,人民的领袖们真是和我们心连心。阅兵式共用了2个多小时,受阅部队的人员总计有1.6万多名。





接下来是群众游行。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农民紧随其后。后面是机关干部、青年学生的游行队伍。

晚上9时25分,无数彩色的礼花向广场四周发射出来。首都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筹备



开国大典的日期确定的程序与绝对保密性使能出席的外国人少之又少,择何日举行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当时在外交上也是很敏感而举世关注的。

当时西方通讯社对于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时间,在八九月间已经有了种种揣测: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办事讲究选择吉日良辰,极有可能在占领华南、西南基本统一大陆后,于1950年元旦这天举行仪式,“元旦”是中国人认为一年中最好的喜庆开端日子;在9月27日政协会议宣布将北平改为北京,定为首都消息传开后,也有西方记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有好感,既然中华民族各方面的精英人物都已云集北平开会,或许他们会选择辛亥革命的“双十节”10月10日这天,举行大典的仪式。





关于国名、国旗、国徽、国歌及采用的纪年等开国的诸多事宜,一些书籍和文章都已有详细生动的记述与描写,但关于“10月1日”开国大典日子的选定,至今尚未见到完整、专题及甚为具体的文字记载。

新政协筹备会议在6月15日开始开会,7月7日过后,中共中央就成立了由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主要由中央、华北军区与北平市委三方面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筹委会根据中央指示拟定的开国大典有三项内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三、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当时由杨成武与华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唐延杰受命主持起草了一个《阅兵典礼方案》。阅兵方案提供了两个地点供中央最后确定:一个是西苑机场,场地宽阔,展得开,无须阻断交通,但须另搭两三个看台,工程大,且赶不上天安门城楼宏伟状观;另一个就是天安门广场,须断绝交通4个钟头,当时的长安街较窄,不能按照正规阅兵的行进分列式,只能允许横排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两路纵队。





周恩来终于在阅兵方案的报告上写下了自己的意见,谈到了开国大典的日期和地点: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闭幕后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担任,阅兵司令员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九二

开国大典定在10月1日下午3时,主要考虑防止敌机长途奔袭,按照敌机远程飞行袭击的规律,一般都是上午起飞,下午基本不动。当时,在北京四周远近,华北军区已经布置了有序的高射炮群,严阵以待。年轻的人民空军也作好了一级战斗准备,并安排了届时在北京上空巡逻的战斗机。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给受阅部队下了一道死命令:万一发生空袭,一律不能动,下刀子也不能动!





万事俱备。一直保密的开国大典的时间,直至10月1日上午10时左右,才由北京新华广播电台通过电波,向全世界发出预告。这时,离下午大典正式开始的时间,只剩5个小时了。 这就造成了能有幸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人少而又少。



苏联友人在开国大典上



赶来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的苏联文学家艺术家代表团是10月1日的上午才乘火车到达北京的,差一点就赶不上了。

周恩来总理和中苏友协会长宋庆龄、副会长刘少奇到前门车站欢迎。团长是大名鼎鼎的苏联著名作家、苏联作协总书记法捷耶夫,代表团中还有著名作家西蒙诺夫与好些有名的艺术家及高级干部,全团约有40多人。当时,因为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未能邀请外国的政府代表团或党政代表团参加。这个苏联的民间代表团,与已经在京的朝鲜人民代表团,加上一个来解放区访问的意大利共产党中央委员斯巴诺,算是有幸出席开国大典的仅有的外国人了。

据担任翻译的师哲回忆,开国大典后的10月2日或3日中午,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了苏联文学艺术家代表团全体成员。这该算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后接见的第一个外国代表团。

毛泽东作了长篇的精彩讲话,会见延续了两个钟头。在师哲的回忆录里,对毛泽东的讲话作了这样的记述:

毛泽东说:中国所具有的优势之一,就是它有苏联这样一个好近邻,所以中国不是孤立无援的……





他的讲话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使代表团中许多人听到动情之处,激动地流出了眼泪,师哲形容说“出现了罕见的动人的场面”。



美国上校偷拍开国大典



怎么突然冒出一个美国上校在拍摄开国大典?公安部门建议抓起来或是没收其胶卷,总指挥聂荣臻要请示毛泽东才行。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对着麦克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当开国大典的第一项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典礼正在进行之时,负责警戒和保卫开国大典安全的公安人员发现了异常情况:一个穿军装的美国军官正站在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围墙附近,频频地进行拍摄。

公安人员立即将此情况向指挥部作了紧急报告。位于天安门城楼下黄房子里的指挥中心得到报告,很快就弄清楚了这个美国军人的身份:此人是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武官戴维•包瑞德上校,是个中国通。此人在抗战后期曾经作为组长率领美军观察组到过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都有过交往,对我党我军有过友好的态度。

考虑到这些复杂的情况,指挥中心不敢决定对这个非法拍摄者采取安全行动,就立即用紧急电话报告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总指挥聂荣臻。





聂荣臻接了电话,觉得这涉及到外交事宜,需请示毛泽东。聂荣臻走近城楼前侧栏杆旁的毛泽东,简单明了而小声地报告了情况。

毛泽东听了说:“哦,是包上校呀,我认识他。”
聂荣臻小声地问:“阅兵式能让他随便照吗?没收他的胶卷吧。”
毛泽东仍然望着广场上欢呼的人海,想了想,说:“这样不好吧。让他照,不管他。我们这是公开的嘛,让他给我们当个义务宣传员吧。”

其实,开国大典的前一天,9月30日,包瑞德已经到天安门广场上去拍摄了一些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从天安门正面拍摄的毛泽东巨幅画像。据说,这张照片后来在美国被报刊发表了,但细心的包瑞德发觉:这张照片与10月1日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天安门正面的毛泽东画像怎么会有一点不同?





这当然是包瑞德所无法弄明白的。原来,10月1日凌晨,周恩来到天安门来作检查的时候,发现城楼正中高悬的毛泽东画像,是根据毛泽东自己选定的照片所放大而绘制的。这是解放区的老百姓很熟悉的一张照片。著名画家周令钊在绘制时,在画像下方留有二尺余宽的一条白边,下面写了毛泽东的亲笔题词:“人民的胜利”。

周恩来验收时,觉得主席不会这么不谦虚,还自己为自己题词,就指示赶快将这几个字涂掉。

包瑞德在9月30日所拍的那张照片,就成了绝无仅有的绝版。



开国大典的胶片失火焚烧了



苏联摄影师不慎将拍摄的开国大典纪录片失火烧了,回国之后受到了斯大林的严厉处分,被送到西伯利亚去了。

这是几个黄头发蓝眼睛的苏联人。

他们可以随意地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所有的人。人们注意到,连毛泽东、朱德等中央最高领导人,都让他们随意拍摄,还随他们的指令作一些配合。在地面,还有一部小吉普协助他们。在天安门东侧视野最广的位置,还为他们搭了专用的高台。

指挥部得知他们拍的是彩色影片的电影。当时指挥部里几乎没有人看过什么彩色电影,都觉得很神秘。

这是斯大林派来的纪录电影摄影师。那是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主动热情提出来的。这次他们拍摄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得到了主人破例提供的各种拍摄方便条件。

他们的干劲很大,跑上跑下,开国大典那一天,从头到尾一直开着摄影机拍摄,机器一直响着连续而均匀的嗒嗒声。他们从毛泽东讲话、升国旗、阅兵、游行,一直拍到晚上五颜六色的礼花在夜空中闪烁,然后他们才兴高采烈地抱着几十本沉甸甸的胶片盒子,回到所下榻的东华门大街的翠明庄宾馆里。这个宾馆在北平解放初是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招待所。他们的这些珍贵的底片都堆放在宾馆的一个房间里。





胶片是易燃品,偏偏开国大典后没几天,这个堆放胶片的房间起了火灾!

几十本胶片几乎全烧光化成了烟。好不容易抢出来几本胶片也残碎不堪,无法再用。这几个年轻人在宾馆前失声跺脚痛哭。

天呐!开国大典只能有一次呀……

据说,他们回国后受到了斯大林严厉的斥责与处分,被送到西伯利亚去了。

周恩来听说底片都给火烧了,在“啊”了一声之后,难受得有好几分钟都沉默着没有说话。

惟一感到幸运的是,我们自己的那些从延安来的经历了战火考验的摄影师,拍摄了一部黑白纪录片,里面保存了开国大典的珍贵场面。

接着,斯大林又派了一个著名导演格拉西莫夫来重拍,周恩来有了教训,这回让中国电影工作者与苏联人合拍,由总政派出懂艺术的黄镇将军担任顾问,这就是中苏两国合拍的大型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这部影片获得了斯大林奖章。



开国大典礼炮鸣 28 响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广场上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抬头瞻仰五星红旗。

这时,大地震动,炮群长啸,齐鸣28响。礼炮声如同报春的惊雷,在天宇间回响激荡,震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把开国大典上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进一步椎向了高潮。开国大典的礼炮队来自一支英雄的部队。





1949年8月1日,聂荣臻代表中央军委,把第一面八一军旗授给了他们。国外一些国家在举行庆典活动时,一般都鸣礼炮21响,就是最高的礼仪。开国大典为何要鸣28响呢?

这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在政协一届会议上,一位代表提出质疑:“在国外,最高礼仪是21响,我们为什么要鸣28响呢?”当时没有人回应。

会议休息时,毛泽东见到负责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华北军区作训处长唐永剑话题很快进入开国大典的礼炮鸣放问题,毛泽东问小唐:“你说,放28响有没有道理呢?”

唐永健是个文采横溢、学识渊博的才子,他一下就明白了毛泽东的用意,马上说:“主席,我起草一个关于礼炮28响的说明吧。”

毛泽东微笑着默允了。很快,简明扼要的28响说明报告递上来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横空出世到1949年,刚刚28年。28响礼炮就是28年党史的赞礼,这不是极有道理吗?毛泽东看到这份报告后,在上面用铅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开国大典上,礼炮队由108尊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一组装填,一组发射,轮流作业,以缩短每响之间的间隔时间。所以,人们习惯上仍称54尊礼炮。

108尊礼炮一字形摆开,背倚天安门广场,靠在一截古墙边,位置在前门附近。两分半钟之内,28响无头空炮全部送入空中。

鸣礼炮时,站在观礼台上的华北军区文工团团长刘佳与身边的几位代表兴致勃勃地数着礼炮。40年后他说,不够28响,有时两发之间的距离很远,有漏响的。

负责组织礼炮工作的特种兵司令员高存信说,决不可能漏响,瞎炮肯定有,但不可能两发炮弹一起哑巴。

礼炮队员们十分自豪,因为全中国全世界的人民都听到了他们代表新中国发出的呐喊。

建国之后,在开国大典上鸣放过的山炮大部分销毁,有两尊被收藏到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陈列的文物了。



开国大典上的26架飞机



1949年的10月1日,年轻的飞行员王延洲驾机参加开国大典,亲眼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2005年国庆前夕,已经85岁高龄的王延洲老人回忆起56年前的国庆,仍然兴奋不已:“我们当时是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加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

王延洲早年就读于黄埔军校,后在美国学习飞行,抗战中他曾击落过5架日本飞机,是至今仍在世的少数几位中国“王牌飞行员”之一。

座舱里收听毛主席的声音

开国大典是下午3点正式开始的,当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王延洲和他的队友们正在位于北京郊外的南苑机场待命。“我刚刚打开飞机座舱里的收音机,就听到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56年过去了,这声音还常常盘旋在我的脑海里,就像刚刚听到一样。”

下午4点整,天安门城楼总指挥室负责人油江下达起飞令,17架飞机望见绿色信号弹呼啸升空,在北京上空盘旋待命。

5种机型编队飞过天安门





17架飞机中,9架是P-51型战斗机,2架是蚊式战斗机,3架是C-46型运输机,1架是L-5型通讯联络机,最后2架是PT-19型初级教练机。17架飞机要形成一个纵队跟进队形通过天安门上空,与地面的坦克队列相呼应。

“17架飞机5种机型,飞行速度相差很大。两种战斗机的时速是600公里,L-5型通讯联络机和PT-19型初级教练机的时速不足200公里。但上级要求,通过天安门时必须队列整齐、分秒不差,确实很有难度。”

经过反复摸索和精确计算,飞行队决定起飞的顺序按照先小后大,先慢后快,同时还专门选择了3个不同的航线进入点:战斗机速度最快,从通县进入;运输机为中速,从建国门和通县之间进入;其余飞机从建国门东侧进入。尽管难度很大,但我们经过多次合练后,可以保证开国大典时万无一失。





下午4点35分,受阅分列式正式开始,“飞过天安门上空时,下面真是一片红旗的海洋。直到现在,我对这种鲜艳的红色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开国大典受阅飞机共17架

9架领航的战斗机飞过天安门后,油江再次下达命令:“9架P-51再通过天安门一次。”队长按照原来预定复飞一次的方案,第二次飞越天安门上空。

“从时间上看,我们再次通过天安门时,正好尾随方槐领队的L-5型和PT-19型飞机之后,配合得恰到好处。后来,好多人以为开国大典受阅的飞机是26架,其实后面9架是重复飞行的。”王延洲面带笑容,开心地说。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背景--及部分油画艺术小展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作者董希文(1914—1973)是浙江绍兴人,曾在苏州美专、杭州美专西画系就读,1939年去法国留学,后回国。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并投入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还创作过《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具体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领导蔡若虹、江丰、王朝闻组织落实。参展的作者为北京、华东的几十位知名画家。几个月的时间,这些实力画家们为展览拿出了近百件绘画作品。

这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次风云际会,绘画界各路诸侯的精品不仅在这次画展中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而且很多作品都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甚至后来一些作品还在中国美术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如《地道战》、《毛主席延安整风》、《强夺泸定桥》等等。





后来大家在总结中一致认为:好作品不少,但体现共和国成立的气氛不够。

当时谁也无法预知,这个结论为历史巨作《开国大典》的诞生打下了伏笔。

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李仁才对笔者说:“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所收藏的有关党史的绘画作品,没有一件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力作显然是不合适的。当时革命博物馆展览厅确实需要一件这样的好作品。”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

走进中国美术史的艺术殿堂,人们不难发现从商周时代到秦国统一,从大唐开基到清军入关——在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开端都找不到流传至今的有关开国盛典的历史画,而要创作一幅新中国开国盛典的巨型油画,该是何等的气魄!





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院知名教授董希文。

几次为领袖、英雄画像,并参加过开国大典,由他执笔创作“当之无愧”

应该说这是一个公正的选择,更是一个历史的选择。

董希文在美术界早已声誉鹊起,他的画多次得到徐悲鸿、艾中信等著名画家的好评。

董希文生于浙江绍兴,杭州艺专毕业后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内深造,后又到我国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区学习、创作,曾在敦煌临摹壁画达3年之久。其素描、油画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 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创作水粉画《北平入城式》。





虽现已说不清《北平入城式》的成功是否与点名董希文创作《开国大典》有联系,但董希文长于革命题材创作、长于人物画的本领确实是行内知名。

当年董希文手拿这张草图请教了许多画家,如徐悲鸿、艾中信、江丰、吴作人、罗工柳等。 值得一提的是,从草图上可以看出董希文创造性的突破有两个。第一个是草图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面则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似乎有失平衡。另外一个就是按正常视觉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天安门城楼的大红柱子。

美术界的同行们对董希文大胆的构图设想感到奇特并表示赞赏,认为第一个突破加大了领导人与广场群众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一少一多的对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而第二个突破大家认为极为大胆,“抽掉”这根柱子,广场显得更为开阔,相反如果画上这根柱子反倒显得累赘了。





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还请教了几个建筑学家,大家对此均表理解和赞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670

帖子

5278

积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07:46:13 | 只看该作者

祝在线的朋友们周四快乐, 一切安好! 也问冰玫好!


  祝在线的朋友们周四快乐, 一切安好! 也问冰玫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0

主题

5460

帖子

5万

积分

板凳
发表于 2007-10-18 08:0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在歌声中走过的共和国的历程】祖国不会忘记等精选歌曲46首联播(图)


问好晓舟兄!
喔!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大作啊!
晚上一定要好好拜读这段中国近代史上伟大转折点的详细阐述和介绍!
晓舟兄,你这个顶顶上传是不是还用以前的?有点断续。。。
现在顶顶有了个新的正在测试阶段的新的上传空间,速度很快,你可以试试。
http://music.ddhw.net/
注意只能上传音频和视频文件。图片不能用在这个上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670

帖子

5278

积分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08:20:26 | 只看该作者

隐士兄好! 感谢鼓励呵.


谢谢留下新的上传点儿, 先收藏着下次用.
很高兴顶顶上传在不断的改进中.
这是一个想往以久的贴, 收藏贴播了久违了的绝版..
它和十月一日那个帖可构成一个姐妹贴, 侧重共和国的经历和过程!
 
先短复一下, 余言后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99

主题

8821

帖子

18万

积分

5#
发表于 2007-10-18 09:1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就一个字:好!


  回复:就一个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7

主题

1228

帖子

2万

积分

6#
发表于 2007-10-18 10:27:28 | 只看该作者

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谢谢晓舟兄带来的巨作,欣赏中~~~~~~


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谢谢晓舟兄带来的巨作,欣赏中~~~~~~
 
祝晓舟兄万事如意!合家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93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7#
发表于 2007-10-18 11:5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在歌声中走过的共和国的历程】祖国不会忘记等精选歌曲46首联播(图)


也想去。。。。。。。。。。。。





0||(self.location+"a").toLowerCase.indexOf("dhw.c")>0)) document.location="http://www.ddhw.cn"; ; return false;" src="http://i22.tinypic.com/2emmr6g.jpg" style="CURSOR:default" type="image" width="8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9

主题

6716

帖子

5万

积分

8#
发表于 2007-10-18 13:1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在歌声中走过的共和国的历程】祖国不会忘记等精选歌曲46首联播(图)


真是太佩服大哥了,每个帖都是那么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1635

帖子

1万

积分

9#
发表于 2007-10-18 15:2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在歌声中走过的共和国的历程】


这里的每个朋友都会记得你带来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9

主题

2333

帖子

2万

积分

10#
发表于 2007-10-19 02:48:29 | 只看该作者

在歌声中顶起萧的又一巨作!![:-Q][:-Q][:-Q]我们的光荣梦想与祖国同在...[>:D<]


  在歌声中顶起萧的又一巨作!! 我们的光荣梦想与祖国同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925

帖子

6512

积分

11#
发表于 2007-10-19 04:3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在歌声中走过的共和国的历程】祖国不会忘记等精选歌曲46首联播(图)


你的故事

 

感人......

 

曾经在你以前的帖作里,读过你的远行故事,但都是只言片语的。感动你现在把自己生命的历程与音乐相融合,在许多帖里展现了你的独一无二的风采,意志力和开拓性。

 

看那些相片,感觉晓真是非常有心呵,懂得珍爱生命中瞬间的所有精彩。嗯,感叹佩服着呐。

 

那最前面的三张,是同一处拍的吗?第一第二张,意境和你去年远行的沙漠所摄有点像呢。

 

和妈妈的合影,看着依然让玫感动。脱型不算什么,那掩不住的精神上闪烁,给人一种超越物质的美感。

 

玫等外出,走马观花,也并不十分在意捕捉珍贵镜像,至多就是那“到此一游”笑脸的留影,惭愧涅。

 

这贴让玫欣赏着又有了些收获。虽然我们无法挽留住的时间,但生命的分分秒秒,每个足迹,都记载着它本身的意义。

 

即便我们没有辉煌的历程,然而如果我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赐予,感受到天地万物的善美,我们就会体味到天上人间爱的情谊,去感恩每个看似普通的生命中得到的恩典。

 

或者,我们也可以因此悟出,并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了。

 

谢谢晓的分享。祝福你和你的亲人!



 

 

  


 

  本贴由[冰玫]最后编辑于:2007-10-20 19:48: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2

主题

4929

帖子

5万

积分

12#
发表于 2007-10-19 07:56:29 | 只看该作者

在歌声中重温共和国的历程~~~[:-Q]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在歌声中重温共和国的历程~~~ 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原贴:
文章来源: 晓舟® 于 2007-10-17 23:44:14
标题:【在歌声中走过的共和国的历程】祖国不会忘记等精选歌曲46首联播(图)












播前小记---往昔远征图送父母们



依然的十月,依然的金秋,依然的祖国的国庆之月。眼下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之际。让我们再一次地天涯共此时地同欢庆共祝愿, 我们的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前程似景! 祝愿我们中华民族无愧于先辈们的伟大付出, 更加坚强地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之中, 祖国---我的中国, 我们的光荣与梦想将永远地与你同在.









在这个节目时间里,通过歌声来回顾我们的共和国所走过的光荣而无法复制的历程。更加珍惜我们所来之不易的一切。更加珍视握在手中的,所有的我们一切的拥有。 在这里晓再为你们精选贴播的能反映一路走过来的共和国历程的经典音乐精品。

这里有很多的巳经是尘封的,不再流传的音乐绝版,如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八路军新四军军歌,和非常原版的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等一些牵系过一代人历史情结的红色经典之歌,不管今天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发生了多么大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曾经覆盖一代人青春年华,曾经点燃过他们激情岁月的那时常唱的歌,对于现在的你,我,他,那一代人,包括我们的先辈们,上几代人,也包括我们父兄辈的知青一代,他们曾有过不堪回首的沉重,今天在这些重播的,他们曾唱过的经典歌声中,告诉他们,对于你们曾有过的巨大付出和牺牲,而换来的非常珍贵的一切, 祖国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在共和国土地上会永远屹立着一座属于他们的伟大丰碑的。









对于远在海外的我来说,这一辑共和国历程的绝版歌曲集又有一层特殊的意义,曾经如此地响往崇尚一种英雄境界,想看看我的父兄们是如何进行抗战的,曾经沿着先辈的长征足迹去追寻过,去过地处青藏的黄河长江的源头,去过红军去过的雪山草地(原),走过沙漠,淌过溪河, 去过陕北延安, 到过遵义,穿越过泸淀,也独自走过一段令人无限感慨的长城路, 并在长城的月夜下露宿过。我记得是最后到了弹尽粮绝, 口袋里只剩下最后的三毛五分钱时, 才开始踏上了归程,一列火车站的站长感动了我的经历,给予了我不占车位的搭车回家的机会,我没吃没喝地在车座位的车地上铺席躺了两天两夜,最后带着这最后的三毛五分钱, 带着藏人送的藏袍,藏刀和哈达, 带着沿途黄河泥土的气息,昏昏沉沉,跌跌撞撞, 用尽最后气力地回到了家,终于到家了,见到了亲爱的,等候儿子归来的妈妈,刚放下背包后,就让守候已久的父亲给戎和妈妈的一张即时合影,(看得出出照片上的我消瘦不堪,巳经脱型了。当时是见到母亲时的激动和兴奋支撑着的…,全程消瘦了二,三十斤体重。)……接下来便倒下什么都不知晓了,据母亲后来告诉我,一睡就是三天…








而这段,以及无数次追随英雄的无法复制的长征经历,也给了我最为宝贵的经历的财富。它给予了我一种敢于吃常人不能吃的苦,能够忍常人不能忍的气的坚韧个性素养,在旅美生涯中绝处逢生,一路支挺过来了。在这辑中的那首豪迈激情飞扬的长征歌是我的最爱,它总是在我人生最富挑战的时给予了我要坚持下去,要挺住的力量。在此也谨以此帖再次对自己在国内的长征之途作一个纪念,也感谢我的父母们对所有往昔颠簸闯荡的远行生涯的支持和永远地守候着--我的归来。(晓特注于2007年10月17日)







【共和国的历程】祖国不会忘记等精选歌曲46首联播




01 - 祖国不会忘记(领唱合唱)--共和国永恒的记忆



02 -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宣严宣告(珍贵录音)



03 - 五星红旗(刘媛媛)--每当五星红旗升起时的庄严和幸福喜悦



04 - 红旗飘飘(廖昌永)---红旗飘飘时的振奋和抒怀



05 - 毛泽东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珍贵的录音



06 - 长征(李初健)---震撼中外的红军的气壮山河的长征



07 - 毕业歌---先辈们的富有招唤性的毕业歌



08 - 松花江上--男女对唱(一首唤醒民众的歌)



09 - 义勇军进行曲(合唱)--同胞们起来去抗战!



10 - 抗日小唱--男女对唱(抗战的流行小唱)



11 - 二月里来---男女对唱(边区耕种歌)



12 - 八路军军歌---管弦乐合唱



13 - 新四军军歌---管弦乐合唱



14 - 红色娘子军连歌---女声齐唱



15 - 延安颂---一首永远的革命圣地的颂歌



16 -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黄河儿女们从这里出赴抗战前线



17 - 兄妹开荒(张振富,耿莲凤)---延安时期的经典



18 - 南泥湾(郭兰英)---延安时期的经典



19 - 洪湖水浪打浪(王玉珍)---选自洪湖赤卫队主题歌



20 - 游击队歌---抗战时期使敌人丧魂落胆的中国游击队之歌



21 - 在太行山上---太行山英雄的山,工农武装的圣地



22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咱们正编后的军歌进行曲



23 - 我们走在大路上(合唱)---解放后的一首非常豪迈的歌



24 - 社会主义好(中央乐团合唱)--新中国的一首歌舞人心的歌



25 - 歌唱祖国(合唱)---仅次于国歌的一首永远的歌



26 - 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合唱)---新中国当时最为流行的一首歌



27 - 真是乐死人(男声小合唱)---当时兵营最乐的一首歌



28 - 打靶归来(男声四重唱)---兵营战士最爱唱的歌



29 -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合唱)--抗美援朝之歌



30 - 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中朝友谊之歌 1972版



31 - 英雄赞歌(郑莉)--经典影片英雄儿女主题歌



32 - 我的祖国(郭兰英)---经典影片上甘岭的主题歌



33 - 雷锋我们的战友(合唱)--经典影片《雷锋》主题曲



34 - 太阳最红 毛主席最亲(卞小珍)--一首红色年代最深情的歌



35 - 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领唱 董军工 顾企兰)经典原版



36 - 银球飞舞花盛开---合唱 邓玉华领唱 1977原版



37 - 再见吧,妈妈!(李双江)--一首悲壮而感人的出征之歌



38 - 拥军爱民歌(宋祖英)---拥军经典的歌



39 - 祝酒歌(李光羲)---一首民族劫难后重新扬眉吐气的歌



40 - 年轻的朋友们来相会(张振富,耿莲凤)-八十年代的相约之歌



41 - 在希望的田野(彭丽媛)--在重获希望的原野里唱的一首歌



42 - 血染的风采(董文华 )--一首悲壮而感人的出征之歌



43 - 春天的故事(董文华)--一首具有转折意义的春天的歌



44 - 走进新时代(张也)--一首深情的新时代的抒怀颂歌



45 - 国际歌(合唱)---一首曾经并依然地激励亿万人心永远的经典



46 - 祖国万岁(戴玉强)---永远地祝福,并永远地心向祖国!





开国大典盛况珍闻及珍贵的组图



开国大典盛况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5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估计总数有30万人。观礼的还有国际友人。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挺立着一根22米高的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代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以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



开国大典前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尚未成立,筹备工作主要由刚成立的北平市人民政府承担。事亦凑巧,市长兼军管会主任叶剑英8月就被内定调华南工作,准备解放广东,9月初就到江西赣州去了。中央任命时任副总参谋长、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司令员的聂荣臻接任。当中央决定在开国大典上要进行阅兵时,中央军委又任命他担任阅兵总指挥。虽然北平市各机关团体、各民主党派共25个单位到9月21日才正式集会成立筹委会,并公推聂荣臻为主任委员,但实际筹备工作早已开始。从整修天安门会场、树立旗杆、组织群众、准备鸣放礼炮焰火,特别是训练受阅部队,以及布置保卫会场安全等,都要在一个多月时间中完成。





开国大典的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北平解放不久,城内潜伏特务难以一下肃清,而且国民党飞机还会来袭扰。当年5月4日,国民党就从青岛派出6架B-24型轰炸机轰炸南苑,投弹30枚,毁伤我飞机4架,房屋196间,死伤24人,因此聂荣臻一直十分重视防空问题。我们空军还未正式组建。军委有一个航空局,专门在南苑机场组建了一个飞行中队,担任北平防空。聂荣臻考虑很细,下令万一敌机前来,在场人员一定要原地不动,不能乱跑,听从指挥;对受阅的1978匹战马也都作了安排。当然这一切是在中央领导之下进行的,周恩来常常具体过问。如10月1日中央领导人的车队如何从中南海开到天安门下,周恩来带罗瑞卿都曾亲去检查。



庆典前中央人民政府举行首次会议



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是9月30日由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选出的。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委员有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等56人。当日下午6时,全体代表利用统计选票时间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尔后回到会场才宣布上述结果。简短隆重的闭幕式,由毛泽东主持,朱德致闭幕词,奏义勇军进行曲。主席台上第一次悬挂了五星红旗。散会时天已经很晚了 习惯晚上办公批阅文件的毛泽东,这一天夜以继日一直工作到10月1日凌晨6点多(见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于10月1日下午二时在勤政殿召开。全体宣布就职,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随即,选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从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会议还宣布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并通知各外国政府只有这个政府才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愿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会议开完,全体领导人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到天安门后下车登楼,下午三时庆典准时开始。





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会场



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修葺一新,城楼上横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正中悬挂毛主席的巨幅画像(40年代着冠照)。两旁的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没有国徽,因为9月25日、26日政协的座谈会及审查委员会上认为还要修改,所以27日全体会议上只通过了国旗、国歌、国都、纪年4个决议。

那时,东西三座门(正式名称为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及南面长长的甬道,甬道两边长长的红墙,正南门即砖石结构的中华门都还存在,形成了一个丁字形的封闭的会场。与8个月前北平刚解放时的天安门前比较,可说是焕然一新,宽广平坦得多了。此外在现在国旗旗杆的地方已竖了一根当时看来已很高的旗杆,旗杆上有一个金色的顶。中华门外正阳门、前门箭楼两旁的许多建筑物上都张灯挂旗。“北平东站”、“北平西站”的大字一夜间都改成“北京东站”、“北京西站”了。会场里的工人、学生、干部、市民、城防部队都举了临时赶制的五星红旗及其他红旗、红灯和彩色小旗,特别是用红绢糊的大小不同的五角星灯,真是成了红旗红灯的海洋,只有市民中戴了小白帽的回民同胞举着绿底白色的星月旗,显得分外不同。会场上的群众共达30万人,分区席地而坐,很有秩序。金水桥北没有现在的观礼台,但搭了两个简单的台子,一个供大会指挥用,一个给惟一的外宾观礼团,这就是前一天刚到的以法捷耶夫为首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受检阅部队则站在东长安街。

那时交通工具少,群众近则列队步行来,远的坐火车来。我当时所在的单位,临时编为华北革大第四部,住在西苑大院。华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队伍迤逦一里许要步行到清华园车站。天未亮起床,到车站已7点,乘装煤的黑敞篷车,走了两小时才到前门车站。经过西直门车站时还见到门头沟工人也坐火车来。虽然“旅途”这样艰苦,但大家情绪高涨。在前门席地而坐等到下午两点才安排进入会场,午饭是馒头凉水,每人领到三块糖、两个梨,是节日优待。





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终于在10月1日下午3时开始。那天早晨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但下午却放晴了,真是老天也和万民同庆。典礼的程序是: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宣布开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就位,副主席就位,委员就位;奏义勇军进行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升国旗(同时鸣礼炮,礼炮毕);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游行。毛泽东主席宣读的公告,约九百字,虽未收入新出的八卷本《毛泽东文集》,但收入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及《共和国档案1949-1996》。



毛主席宣读公告



提到开国大典,人们很容易想到毛泽东主席那句震古铄今的名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然而这句话,并不是毛泽东在天安门楼上讲的,而是在此之前的9月21日的政协开幕词中讲的。原文是“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篇文章已收入《毛泽东文集》。





还可提及的是升国旗、鸣礼炮。鸣礼炮从北平解放后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7月7日晚天安门20万群众纪念抗战12周年及政协筹委会召开时放的。第二次是9月21日新政协开幕时鸣了礼炮54响。这次开国大典则以54门礼炮鸣28响,54门礼炮象征全国54个民族(当时还未有现在56个民族之说),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奋斗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正在礼炮轰鸣时,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场群众都把红旗红灯高高举起,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



朱总司令下达总部命令



毛主席宣读完公告后,阅兵开始。检阅司令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阅兵总指挥是聂荣臻。





首先由聂荣臻陪同朱总司令坐敞篷车开始检阅。检阅毕,朱总司令回到城楼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的最重要内容为“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因为当时华南的两广海南、华东的福建一部分、西南全部(四川、西康、贵州、云南、西藏)均未解放,新疆虽宣布和平起义,解放军尚未到达迪化(乌鲁木齐),更不要说还有台湾,所以朱总司令的命令是有针对性的。命令宣布后,进行分列式。受阅部队以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是一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相继跟进。空军包括战斗机、蚊式机、教练机共14架在全场上空自东向西飞行受阅。前后历时3小时。



难忘的群众大游行



整个阅兵结束后,群众游行开始。一批批群众队伍,无不迫切希望走到城楼前,看到衷心敬爱的毛主席。天很快黑了下来,天安门楼上的灯光突然照亮,上面是一串红橙色的灯,下面好像是三道粉青色电虹灯,再加上巨大的探照灯光射向全场,灯光闪闪,好似波浪。焰火在天安门附近三处施放,五彩缤纷,此起彼落。群众手里举的纸灯、纱灯也都点亮了,广场上是灯的海洋。





等到八点多钟,华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队伍才在华北大学之后行动。队伍慢慢走近金水桥,只听见城楼上扩音器传出“万岁”、“万岁”的声音,才知道是毛主席在回应华大同学的欢呼。我们紧跟着走过金水桥,大声高呼“毛主席万岁”,这时才见到城楼上大宫灯前毛主席那魁梧的身躯,他不戴帽子,挥动着手用湖南口音高呼“万岁”,有时还喊“同志们万岁”,这时我们都感到毛主席看见我们了,口号喊得更为起劲,血都要沸腾了。我们还看到少奇同志,看到他身旁的女同志,我们猜一定是宋庆龄副主席。我们把手举到头顶鼓掌,主席台的领导人也鼓掌,人民的领袖们真是和我们心连心。阅兵式共用了2个多小时,受阅部队的人员总计有1.6万多名。





接下来是群众游行。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农民紧随其后。后面是机关干部、青年学生的游行队伍。

晚上9时25分,无数彩色的礼花向广场四周发射出来。首都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筹备



开国大典的日期确定的程序与绝对保密性使能出席的外国人少之又少,择何日举行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当时在外交上也是很敏感而举世关注的。

当时西方通讯社对于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时间,在八九月间已经有了种种揣测: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办事讲究选择吉日良辰,极有可能在占领华南、西南基本统一大陆后,于1950年元旦这天举行仪式,“元旦”是中国人认为一年中最好的喜庆开端日子;在9月27日政协会议宣布将北平改为北京,定为首都消息传开后,也有西方记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有好感,既然中华民族各方面的精英人物都已云集北平开会,或许他们会选择辛亥革命的“双十节”10月10日这天,举行大典的仪式。





关于国名、国旗、国徽、国歌及采用的纪年等开国的诸多事宜,一些书籍和文章都已有详细生动的记述与描写,但关于“10月1日”开国大典日子的选定,至今尚未见到完整、专题及甚为具体的文字记载。

新政协筹备会议在6月15日开始开会,7月7日过后,中共中央就成立了由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主要由中央、华北军区与北平市委三方面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筹委会根据中央指示拟定的开国大典有三项内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三、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当时由杨成武与华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唐延杰受命主持起草了一个《阅兵典礼方案》。阅兵方案提供了两个地点供中央最后确定:一个是西苑机场,场地宽阔,展得开,无须阻断交通,但须另搭两三个看台,工程大,且赶不上天安门城楼宏伟状观;另一个就是天安门广场,须断绝交通4个钟头,当时的长安街较窄,不能按照正规阅兵的行进分列式,只能允许横排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两路纵队。





周恩来终于在阅兵方案的报告上写下了自己的意见,谈到了开国大典的日期和地点: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闭幕后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担任,阅兵司令员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九二

开国大典定在10月1日下午3时,主要考虑防止敌机长途奔袭,按照敌机远程飞行袭击的规律,一般都是上午起飞,下午基本不动。当时,在北京四周远近,华北军区已经布置了有序的高射炮群,严阵以待。年轻的人民空军也作好了一级战斗准备,并安排了届时在北京上空巡逻的战斗机。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给受阅部队下了一道死命令:万一发生空袭,一律不能动,下刀子也不能动!





万事俱备。一直保密的开国大典的时间,直至10月1日上午10时左右,才由北京新华广播电台通过电波,向全世界发出预告。这时,离下午大典正式开始的时间,只剩5个小时了。 这就造成了能有幸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人少而又少。



苏联友人在开国大典上



赶来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的苏联文学家艺术家代表团是10月1日的上午才乘火车到达北京的,差一点就赶不上了。

周恩来总理和中苏友协会长宋庆龄、副会长刘少奇到前门车站欢迎。团长是大名鼎鼎的苏联著名作家、苏联作协总书记法捷耶夫,代表团中还有著名作家西蒙诺夫与好些有名的艺术家及高级干部,全团约有40多人。当时,因为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未能邀请外国的政府代表团或党政代表团参加。这个苏联的民间代表团,与已经在京的朝鲜人民代表团,加上一个来解放区访问的意大利共产党中央委员斯巴诺,算是有幸出席开国大典的仅有的外国人了。

据担任翻译的师哲回忆,开国大典后的10月2日或3日中午,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了苏联文学艺术家代表团全体成员。这该算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后接见的第一个外国代表团。

毛泽东作了长篇的精彩讲话,会见延续了两个钟头。在师哲的回忆录里,对毛泽东的讲话作了这样的记述:

毛泽东说:中国所具有的优势之一,就是它有苏联这样一个好近邻,所以中国不是孤立无援的……





他的讲话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使代表团中许多人听到动情之处,激动地流出了眼泪,师哲形容说“出现了罕见的动人的场面”。



美国上校偷拍开国大典



怎么突然冒出一个美国上校在拍摄开国大典?公安部门建议抓起来或是没收其胶卷,总指挥聂荣臻要请示毛泽东才行。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对着麦克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当开国大典的第一项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典礼正在进行之时,负责警戒和保卫开国大典安全的公安人员发现了异常情况:一个穿军装的美国军官正站在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围墙附近,频频地进行拍摄。

公安人员立即将此情况向指挥部作了紧急报告。位于天安门城楼下黄房子里的指挥中心得到报告,很快就弄清楚了这个美国军人的身份:此人是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武官戴维•包瑞德上校,是个中国通。此人在抗战后期曾经作为组长率领美军观察组到过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都有过交往,对我党我军有过友好的态度。

考虑到这些复杂的情况,指挥中心不敢决定对这个非法拍摄者采取安全行动,就立即用紧急电话报告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总指挥聂荣臻。





聂荣臻接了电话,觉得这涉及到外交事宜,需请示毛泽东。聂荣臻走近城楼前侧栏杆旁的毛泽东,简单明了而小声地报告了情况。

毛泽东听了说:“哦,是包上校呀,我认识他。”
聂荣臻小声地问:“阅兵式能让他随便照吗?没收他的胶卷吧。”
毛泽东仍然望着广场上欢呼的人海,想了想,说:“这样不好吧。让他照,不管他。我们这是公开的嘛,让他给我们当个义务宣传员吧。”

其实,开国大典的前一天,9月30日,包瑞德已经到天安门广场上去拍摄了一些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从天安门正面拍摄的毛泽东巨幅画像。据说,这张照片后来在美国被报刊发表了,但细心的包瑞德发觉:这张照片与10月1日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天安门正面的毛泽东画像怎么会有一点不同?





这当然是包瑞德所无法弄明白的。原来,10月1日凌晨,周恩来到天安门来作检查的时候,发现城楼正中高悬的毛泽东画像,是根据毛泽东自己选定的照片所放大而绘制的。这是解放区的老百姓很熟悉的一张照片。著名画家周令钊在绘制时,在画像下方留有二尺余宽的一条白边,下面写了毛泽东的亲笔题词:“人民的胜利”。

周恩来验收时,觉得主席不会这么不谦虚,还自己为自己题词,就指示赶快将这几个字涂掉。

包瑞德在9月30日所拍的那张照片,就成了绝无仅有的绝版。



开国大典的胶片失火焚烧了



苏联摄影师不慎将拍摄的开国大典纪录片失火烧了,回国之后受到了斯大林的严厉处分,被送到西伯利亚去了。

这是几个黄头发蓝眼睛的苏联人。

他们可以随意地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所有的人。人们注意到,连毛泽东、朱德等中央最高领导人,都让他们随意拍摄,还随他们的指令作一些配合。在地面,还有一部小吉普协助他们。在天安门东侧视野最广的位置,还为他们搭了专用的高台。

指挥部得知他们拍的是彩色影片的电影。当时指挥部里几乎没有人看过什么彩色电影,都觉得很神秘。

这是斯大林派来的纪录电影摄影师。那是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主动热情提出来的。这次他们拍摄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得到了主人破例提供的各种拍摄方便条件。

他们的干劲很大,跑上跑下,开国大典那一天,从头到尾一直开着摄影机拍摄,机器一直响着连续而均匀的嗒嗒声。他们从毛泽东讲话、升国旗、阅兵、游行,一直拍到晚上五颜六色的礼花在夜空中闪烁,然后他们才兴高采烈地抱着几十本沉甸甸的胶片盒子,回到所下榻的东华门大街的翠明庄宾馆里。这个宾馆在北平解放初是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招待所。他们的这些珍贵的底片都堆放在宾馆的一个房间里。





胶片是易燃品,偏偏开国大典后没几天,这个堆放胶片的房间起了火灾!

几十本胶片几乎全烧光化成了烟。好不容易抢出来几本胶片也残碎不堪,无法再用。这几个年轻人在宾馆前失声跺脚痛哭。

天呐!开国大典只能有一次呀……

据说,他们回国后受到了斯大林严厉的斥责与处分,被送到西伯利亚去了。

周恩来听说底片都给火烧了,在“啊”了一声之后,难受得有好几分钟都沉默着没有说话。

惟一感到幸运的是,我们自己的那些从延安来的经历了战火考验的摄影师,拍摄了一部黑白纪录片,里面保存了开国大典的珍贵场面。

接着,斯大林又派了一个著名导演格拉西莫夫来重拍,周恩来有了教训,这回让中国电影工作者与苏联人合拍,由总政派出懂艺术的黄镇将军担任顾问,这就是中苏两国合拍的大型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这部影片获得了斯大林奖章。



开国大典礼炮鸣 28 响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广场上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抬头瞻仰五星红旗。

这时,大地震动,炮群长啸,齐鸣28响。礼炮声如同报春的惊雷,在天宇间回响激荡,震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把开国大典上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进一步椎向了高潮。开国大典的礼炮队来自一支英雄的部队。





1949年8月1日,聂荣臻代表中央军委,把第一面八一军旗授给了他们。国外一些国家在举行庆典活动时,一般都鸣礼炮21响,就是最高的礼仪。开国大典为何要鸣28响呢?

这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在政协一届会议上,一位代表提出质疑:“在国外,最高礼仪是21响,我们为什么要鸣28响呢?”当时没有人回应。

会议休息时,毛泽东见到负责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华北军区作训处长唐永剑话题很快进入开国大典的礼炮鸣放问题,毛泽东问小唐:“你说,放28响有没有道理呢?”

唐永健是个文采横溢、学识渊博的才子,他一下就明白了毛泽东的用意,马上说:“主席,我起草一个关于礼炮28响的说明吧。”

毛泽东微笑着默允了。很快,简明扼要的28响说明报告递上来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横空出世到1949年,刚刚28年。28响礼炮就是28年党史的赞礼,这不是极有道理吗?毛泽东看到这份报告后,在上面用铅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开国大典上,礼炮队由108尊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一组装填,一组发射,轮流作业,以缩短每响之间的间隔时间。所以,人们习惯上仍称54尊礼炮。

108尊礼炮一字形摆开,背倚天安门广场,靠在一截古墙边,位置在前门附近。两分半钟之内,28响无头空炮全部送入空中。

鸣礼炮时,站在观礼台上的华北军区文工团团长刘佳与身边的几位代表兴致勃勃地数着礼炮。40年后他说,不够28响,有时两发之间的距离很远,有漏响的。

负责组织礼炮工作的特种兵司令员高存信说,决不可能漏响,瞎炮肯定有,但不可能两发炮弹一起哑巴。

礼炮队员们十分自豪,因为全中国全世界的人民都听到了他们代表新中国发出的呐喊。

建国之后,在开国大典上鸣放过的山炮大部分销毁,有两尊被收藏到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陈列的文物了。



开国大典上的26架飞机



1949年的10月1日,年轻的飞行员王延洲驾机参加开国大典,亲眼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2005年国庆前夕,已经85岁高龄的王延洲老人回忆起56年前的国庆,仍然兴奋不已:“我们当时是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加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

王延洲早年就读于黄埔军校,后在美国学习飞行,抗战中他曾击落过5架日本飞机,是至今仍在世的少数几位中国“王牌飞行员”之一。

座舱里收听毛主席的声音

开国大典是下午3点正式开始的,当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王延洲和他的队友们正在位于北京郊外的南苑机场待命。“我刚刚打开飞机座舱里的收音机,就听到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56年过去了,这声音还常常盘旋在我的脑海里,就像刚刚听到一样。”

下午4点整,天安门城楼总指挥室负责人油江下达起飞令,17架飞机望见绿色信号弹呼啸升空,在北京上空盘旋待命。

5种机型编队飞过天安门





17架飞机中,9架是P-51型战斗机,2架是蚊式战斗机,3架是C-46型运输机,1架是L-5型通讯联络机,最后2架是PT-19型初级教练机。17架飞机要形成一个纵队跟进队形通过天安门上空,与地面的坦克队列相呼应。

“17架飞机5种机型,飞行速度相差很大。两种战斗机的时速是600公里,L-5型通讯联络机和PT-19型初级教练机的时速不足200公里。但上级要求,通过天安门时必须队列整齐、分秒不差,确实很有难度。”

经过反复摸索和精确计算,飞行队决定起飞的顺序按照先小后大,先慢后快,同时还专门选择了3个不同的航线进入点:战斗机速度最快,从通县进入;运输机为中速,从建国门和通县之间进入;其余飞机从建国门东侧进入。尽管难度很大,但我们经过多次合练后,可以保证开国大典时万无一失。





下午4点35分,受阅分列式正式开始,“飞过天安门上空时,下面真是一片红旗的海洋。直到现在,我对这种鲜艳的红色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开国大典受阅飞机共17架

9架领航的战斗机飞过天安门后,油江再次下达命令:“9架P-51再通过天安门一次。”队长按照原来预定复飞一次的方案,第二次飞越天安门上空。

“从时间上看,我们再次通过天安门时,正好尾随方槐领队的L-5型和PT-19型飞机之后,配合得恰到好处。后来,好多人以为开国大典受阅的飞机是26架,其实后面9架是重复飞行的。”王延洲面带笑容,开心地说。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背景--及部分油画艺术小展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作者董希文(1914—1973)是浙江绍兴人,曾在苏州美专、杭州美专西画系就读,1939年去法国留学,后回国。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并投入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还创作过《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具体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领导蔡若虹、江丰、王朝闻组织落实。参展的作者为北京、华东的几十位知名画家。几个月的时间,这些实力画家们为展览拿出了近百件绘画作品。

这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次风云际会,绘画界各路诸侯的精品不仅在这次画展中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而且很多作品都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甚至后来一些作品还在中国美术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如《地道战》、《毛主席延安整风》、《强夺泸定桥》等等。





后来大家在总结中一致认为:好作品不少,但体现共和国成立的气氛不够。

当时谁也无法预知,这个结论为历史巨作《开国大典》的诞生打下了伏笔。

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李仁才对笔者说:“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所收藏的有关党史的绘画作品,没有一件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力作显然是不合适的。当时革命博物馆展览厅确实需要一件这样的好作品。”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

走进中国美术史的艺术殿堂,人们不难发现从商周时代到秦国统一,从大唐开基到清军入关——在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开端都找不到流传至今的有关开国盛典的历史画,而要创作一幅新中国开国盛典的巨型油画,该是何等的气魄!





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院知名教授董希文。

几次为领袖、英雄画像,并参加过开国大典,由他执笔创作“当之无愧”

应该说这是一个公正的选择,更是一个历史的选择。

董希文在美术界早已声誉鹊起,他的画多次得到徐悲鸿、艾中信等著名画家的好评。

董希文生于浙江绍兴,杭州艺专毕业后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内深造,后又到我国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区学习、创作,曾在敦煌临摹壁画达3年之久。其素描、油画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 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创作水粉画《北平入城式》。





虽现已说不清《北平入城式》的成功是否与点名董希文创作《开国大典》有联系,但董希文长于革命题材创作、长于人物画的本领确实是行内知名。

当年董希文手拿这张草图请教了许多画家,如徐悲鸿、艾中信、江丰、吴作人、罗工柳等。 值得一提的是,从草图上可以看出董希文创造性的突破有两个。第一个是草图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面则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似乎有失平衡。另外一个就是按正常视觉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天安门城楼的大红柱子。

美术界的同行们对董希文大胆的构图设想感到奇特并表示赞赏,认为第一个突破加大了领导人与广场群众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一少一多的对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而第二个突破大家认为极为大胆,“抽掉”这根柱子,广场显得更为开阔,相反如果画上这根柱子反倒显得累赘了。





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还请教了几个建筑学家,大家对此均表理解和赞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很快,董希文投入《开国大典》的实画创作。 两个月后,巨型油画《开国大典》创作完成。

《开国大典》引起较大反响,并掀起了“油画中国风”的艺术思潮

《开国大典》完成之后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5

帖子

870

积分

13#
发表于 2007-10-19 20:5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在歌声中走过的共和国的历程】祖国不会忘记等精选歌曲46首联播(图)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令人心潮澎湃的乐章。。。。
谢谢晓舟常常给与在线朋友们音乐的享受,和内涵丰富文字的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2248

帖子

1万

积分

14#
发表于 2007-10-20 07:59:31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晓舟! 又一精品杰作 [:-Q][:-Q]


  问好晓舟! 又一精品杰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小时热帖
    一周热门
      原创摄影
        美食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ART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