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总共850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35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军事] 首批歼20疑似交付空军 东亚进入五代机时代(图)

[复制链接]

3630

主题

4100

帖子

19万

积分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8 16:4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 观察者网/日期: 2016-08-28
  

  原文配图:歼-20战斗机首批量产型已经交付部队,其实据消息这是今年8月初的事情了,目前的歼-20仍使用俄制发动机,但由于气动设计优秀,飞行性能碾压F-35仍不成问题。但歼-20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是隐身性能和航电、武器系统的进步,就和当初引进苏-27SK一样,预计它将引领空军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本周,西太平洋地区距离装备五代机又近了一步。一方面日本方面订购的首架F-35A在美国进行了首飞,另一方面有消息称中国空军接收了第一批歼 -20量产型战机。作为西太平洋上空最强大的两个空权国家,中日在战斗机领域的这一进展,无疑会让这一地区的形势发生相当的变化;同样让本地区安全形势发生复杂变化的,还有朝鲜(专题)进行的新一次潜射弹道导弹试验。朝鲜新发射的“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在设计上与之前又有了改变,而随着多次发射成功后,朝鲜的水下导弹的未来应用和发展,也逐渐从大家纯粹的脑洞,慢慢变成认真考虑的未来事件。
    有了备胎,还需要正牌吗?
  本周三,又一架F-35A战机在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工厂起飞,不同的是,这架F-35的机身和机翼上都有一个白边的低可视度的日章纹——这是美国为日本航空自卫队制造的第一架F-35A战斗机。根据自卫队稍早前公布的照片显示,这架飞机在本月14日就已经进入完备状态,作为一个重要的项目节点,总计多达42架的F-35A战机将在今后数年内相继交付,取代航空自卫队的最后一批F-4EJ战机。
  无独有偶,据网络消息称,中国空军的第一批歼-20量产型战机也在本周正式移交给了中国空军,尽管我们无法证实这一消息,但从中国空军量产型歼-20的制造速度和试飞进度看,这一时间点应该有相当高的可信度。
  这两件在几天之内发生的事,无疑说明西太平洋国家的空军距离正式步入“五代机时代”已经只剩一步之遥。日本的F-35A在完成试飞科目,正式交付航空自卫队后,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卢克空军基地的国际训练大队使用一段时间,为日本航空自卫队培训第一批本国的F-35A飞行员后,应该会返回日本,成为本国第一批执行战备巡逻任务的五代机之一。而中国空军的歼-20战机也将在中国空军的服役过程中摸索和编写相关训练资料,并为空军的其他部队展示五代机的作战能力,以及帮助他们摸索对抗先进隐形战机的有效手段。
  如果从中日两国空中力量装备换装的角度看,这是中日两国近几十年来差距最小的一次,也是中日空军第一次彻底颠倒空中优势的一次换装:1997年日本航空自卫队接收第一批测试用F-2战机时,中国的歼-10和歼-11都还没有试飞,少量引进的苏-27SK还是中国空军的核心装备:1981年日本换装F-15J战机时,中国空军的歼-7不仅装备数量稀少,实际上还不具备起码的战斗力……而在五代机换装上,几乎除了日本媒体外的所有人都不怀疑中国的歼 -20将会在空战中针对F-35A取得优势地位,也正是因此,这次换装成了中日空中力量变化的里程碑。
  当然,这一装备上的性能劣势并非日本航空自卫队最初的设想,毕竟在日本五代机更新计划提出之初,无论是日本航空自卫队还是日本政府,都牢牢将购买美制F-22A战机作为换装的首选和唯一的目标。尽管美国一再重申F-22A由于其技术先进性和敏感性将不会出售,但日本航空自卫队考虑到日美两国的特殊关系,以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私下向日本政府作出的保证,依然丝毫没有放松对F-22A的追求。相应的,日本政府当时不仅对采购“备胎”性质的F-35 战机态度冷淡(这从日本政府没有加入美国F-35项目可见一斑),也对看起来和本国自制五代机关系密切的“心神”验证机兴趣索然(“心神”验证机虽然在 2000年就正式提出,但在原计划结束项目的2008年前,该机连一架等比例模型都没有造出来。而“心神”验证机研制的全面加速,恰恰就是2009年美国宣布停产F-22A战机之后)。
  从F-35A“备胎转正”的故事桥段来看,因为是F-22A停产后匆匆开始正式参与的项目,F-35A战机的日本型虽然在完成度上与其他国家采购的F-35一样,但从航空自卫队本身的考虑来看,这些飞机的问题却相当不小。首先,因为日本是购买了美军飞机,但没有参与系统整合和研制,因此F- 35A战机与日本航空自卫队原有的装备体系格格不入。无论是空自已经批量装备的AAM-5近距离空空导弹,还是目前还在最后研制试验中的AAM-4B中程空空导弹,都不具备挂入F-35A战机的弹仓之内,换言之,日本航空自卫队未来将维持至少两个完全不同的空空导弹序列;其次,F-35在作战性能上与歼 20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航空自卫队装备的F-35A战机在机动性、隐身性能、超视距空战等方面占据劣势,以至于自卫队“依靠装备质量和人员素质”的传统策略失效;再加上F-35A飞行性能上的取舍,在执行诸如紧急拦截这样的任务时效果很可能不如F-15J,因此未来在东海上空可能的对峙之中,很可能还需要老迈的F-15J们继续撑几年场面。
  在申购F-22无货源,外购F-35不靠谱,自造五代机没进展的情况下,航空自卫队原本应该接受现实,在独立自主发展五代机与凑合用F-35之间做出决断。然而今年开始美国空军打算开始考虑是否要复产F-22的消息又让日本心神不定起来。毕竟如果这次复产,日本能够借机采购一批F-22改进型的可能性依旧很大,再加上F-22绝对优秀的空战能力,让自卫队又一次摩拳擦掌开始准备。但是话说来,且不论这个“打算开始考虑是否要复产”是否能够顺利获得批准并编列预算开始执行,就算这次复产计划获得通过,洛马公司对F-22进行修改、测试、试飞,再到批量生产,再次装备美军也得至少七八年时间。日本就算能够搭上快车道并且获得优先提货权,从现在开始算起,也要到2027年以后才可能获得梦寐以求的F-22复刻版战机。而在此之前的日本航空自卫队,就只能依靠42架F-35A以及百余架上世纪80年代的F-15J来维持空中优势。对于放弃对本国在数年前F-15机队进行彻底翻修的航空自卫队而言,要在 10年后继续使用这些机龄40年以上的飞机与中国对抗……实在是不可想象。
  相比之下,基本立足于自行设计生产歼-20的中国空军就没有这样的困扰,在歼-20已经投入批量生产的情况下,一方面稳步增加本国五代机的保有量,一方面继续稳步扩大歼-10C、歼-16以及歼-11D等四代半战机的装备数量,中国空军得以在未来数年内获得以少量歼-20为核心,四代半战机为主力的新一代战斗机群,而等到复产改进后的F-22战机出现之时,进一步改进升级,并且使用新一代国产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全状态歼-20也将达到可用状态,到时候,西太平洋上空的空中争夺,就不会像今天一般的错综复杂了。
    一样的外形,不一样的芯
  本周三,韩日媒体纷纷报道,朝鲜人民军在朝鲜东海岸进行了一次潜射弹道导弹发射试验;仅仅一天后,朝鲜媒体便高调公布了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视察“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试验的新闻,并且大方公布了本国试射的画面。
  由于“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此前已经进行过了若干次试射,因此外界对该型导弹的一些基本情况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不过此次试验中,“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改进。
  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发射时弹体尾部比此前试射增加的8组隔栅尾翼。这种隔栅尾翼上一次出现是在朝鲜成功试射“火星-10”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时,当时外界根据“火星-10”导弹在阅兵期间和试射时的变化推断,这一套隔栅尾翼很可能是为了增加导弹发射时的稳定性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既然上次的导弹试射证明隔栅尾翼有效,那么朝鲜在有着亲缘关系的“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上也依样画葫芦应用自然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不过根据“火星-10”导弹此前公布的发射照片看,“火星-10”导弹的隔栅尾翼在发射前就已经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但对于使用发射筒包装,并在水下弹射出水的“北极星”导弹而言,在发射筒中打开隔栅尾翼显然是不可能的选择,从朝鲜媒体公布的“北极星”导弹吊装上艇前的照片看,导弹在岸上阵地等待吊装时并没有打开的尾翼,因此基本可以认定“北极星”导弹的尾翼是在弹射出水后打开,并在主发动机启动后才产生作用的。
  在潜射弹道导弹中,受限于发射筒直径和射程威力的要求,大部分导弹都没有类似的气动面设计,因此朝鲜这种在潜射导弹上安装折叠隔栅尾翼的设计不仅罕见,还多少有些创造意义。考虑到包括苏联“先锋”等型号的弹道导弹都使用的是弹射出发射筒后打开的折叠式尾翼,朝鲜对RSD-10”先锋”中程弹道导弹的相关技术资料的掌握可能比之前人们想象的要更多,即他们不仅了解到了使用隔栅尾翼稳定弹体的原理,甚至连弹射后展开隔栅尾翼的具体结构设计都有不错的掌握,再加上水下弹射出水要经过水和空气两种介质,其过程实际比单纯的弹射出筒更加复杂,不得不说朝鲜对“北极星”弹道导弹弹翼结构的设计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依然是“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使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在朝鲜最初公开其“火星-10”弹道导弹时,外界普遍认为它的设计无非是一款被改为陆上使用的R-27潜射弹道导弹而已,当朝鲜传出要进行潜射弹道导弹试验时,各方观察家所持观点也只是朝鲜更加精准地“复刻”了原装R-27的全部设计,并让其还原到水下的使用环境而已,因此当朝鲜第一次宣布本国的潜射弹道导弹采用了固体火箭发动机时,各方要么大感意外,要么干脆不愿承认。不过从本次试射来看,“北极星”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事实已经得到了确认,尤其是导弹在升空后发动机周围出现的一些“火星”,明显是小块固体燃料在未完全燃烧时就“崩”出发动机后在空中继续燃烧的状况。这表明朝鲜虽然已经掌握了这一级别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但在具体工艺上显然还是相当粗糙。严格来说,这种燃料掉落的情况不仅可能影响导弹的安全性,也会导致药柱内部的不均匀燃烧,从而影响导弹的命中精度。
  从“火星-10”和“北极星”弹道导弹的发展来看,朝鲜的中程导弹发展路线算是非常独特。之前大家推测的是朝鲜会使用中国在研发“巨浪(视频)1”和 “东风21”弹道导弹过程中使用的一弹两型思路,使用从俄罗斯获得的R-27技术搞一个低端版“一弹两型”(毕竟液体燃料这一条可以规避朝鲜在固体燃料技术上的弱点),不过从现在看,“火星-10”和“北极星”在火箭燃料上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分歧,完全是两款不同的弹道导弹型号。不过两型导弹的外形和控制技术则依然高度相似,隔栅尾翼在导弹上的先后应用也说明了这一点。不过从常理看,朝鲜没有必要在两种技术共通性极高的中程导弹上装备截然不同的发动机类型,毕竟这样在成本和后勤上都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很有可能,朝鲜原本计划的“北极星”应该是“火星-10”导弹的彻底升级型号,只是因为“火星-10”在试射中的不顺利,导致进度更慢的“北极星”现在看起来成为一个并驾齐驱的型号。若是果真如此,那么很可能当“北极星”弹道导弹完全成熟后,朝鲜还会发展一款陆上发射型号,真正实现“一弹两型”的设想,并将朝鲜中程导弹部队更新为准备时间短、打击突然性强的固体导弹。
  除了导弹本身外,随着“北极星”弹道导弹的逐渐成熟,朝鲜的潜射导弹潜艇发展也开始逐渐成为值得关注的对象。目前被外界称为“新浦”级的常规潜艇,从外部情况看来,可以算是朝鲜集合本国常规潜艇技术之大成的产品:建造潜艇涉及的生产设备基本来源于中国上世纪70年代援朝的“13号工程”,潜艇方面的技术则有不少来自前南斯拉夫的“瓦萨”级常规潜艇,导弹发射部分的设计则应该很大程度上参考甚至复制了朝鲜拆解研究的629型常规弹道导弹潜艇。从目前试验的角度看,“新浦”级在试验中没出什么问题,算是很好地完成了其第一阶段的使命,但是要是作为一款实战化装备,只配备1枚潜射导弹的“新浦”级很难算作合格。毕竟朝鲜现在只有1艘该型潜艇,未来也不可能像从白俄罗斯购买TEL发射车一样大量建造,毕竟每艘潜艇需要至少50人以上的艇员队,若是只用来支持一枚导弹,未免太不经济。长远来看,朝鲜海军
在中国新年到来之际,祝全球所有的华人新年快乐!万事大吉!全家幸福!心想事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小时热帖
    一周热门
      原创摄影
        美食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ART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