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比彻姆1879年4月29日生于兰开夏郡的圣·海伦市,他的父亲因为发明了治疗贫血的药“比彻姆药丸”而致富,所以比彻姆从小便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之中。比彻姆从小就接受严格而多样化的教育,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才正式开始留学巴黎攻读音乐。留学期间在欧洲各地广泛游学,如同十九世纪门德尔松式的修业,开拓人生经历。二十岁時指挥了生平第一场正式音乐会,1902年至1904年担任了一个巡回歌剧团的指挥,在二十三岁时指挥了第一场歌剧,这个工作给了他歌剧指挥方面最直接的实践经验,使得他受用终生,比彻姆是英国本土不多的几位早期的歌剧指挥大师。比彻姆对于英国当代音乐文化的建设付出了厥伟的心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比彻姆是英国当代音乐之父。比彻姆于1899年在家乡成立了圣·海伦市音乐协会,1906年比彻姆在伦敦成立了新交响乐团(New Symphony Orchestra),成员大部分来自于女王大厅管弦乐团(Queen’s Hall Orchestra)的出走乐手,另有一说是比彻姆花钱从女王大厅乐团挖走的,而比彻姆为什么财大气粗地能不断组建新的乐团,其实是靠的家族的经济实力,他的父亲就是他早年成立的几家乐团的大股东,1908年新交响乐团改名为“比彻姆交响乐团”。1910年比彻姆首次在科文特花园登台,自此一直到1913年他都出现在科文特的演出季。剧院也在比彻姆的建议下,首度邀请来由佳季列夫(S.Diaghilev)领军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并邀请了富特温格勒、E·克莱伯等客席指挥来剧院演出,在演出剧目方面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可以说,比彻姆开阔的视野,使得英国的乐坛走在了和欧洲大陆比肩的时代前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不使英国古典音乐活动萎缩,比彻姆成立了“比彻姆歌剧公司”,并率团不辞辛劳地四处巡回演出,直到1920年剧团因经费不足而逐渐停止演出。此后,比彻姆蛰伏沉寂了几年,转往欧洲大陆和美国发展。1932年,比彻姆回到英国,比彻姆为了完成自己在英国成立一支可与欧陆一流乐团媲美的职业乐团的梦想,先和英国广播公司(BBC)交涉,但由于BBC在1930年就已经成立了自己属下的半职业化的乐团,即BBC交响乐团,由布尔特爵士(A.Boult)指挥。于是比彻姆只得自行筹资组建了伦敦爱乐乐团,1932年10月在女王大厅首次演出,比彻姆担任这个乐团的指挥一直到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之前,比彻姆离开英国再次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各地巡回演出,1941年他担任了西雅图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直至1943年。1942年,他还经常客串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
1945年比彻姆回到英国,因无法重新指挥伦敦爱乐乐团,于是在1946年,比彻姆成立了他一生中最后组建的一支乐团----皇家爱乐乐团,他指挥这支乐团一直到1961年去世为止,所以皇家爱乐也被称为比彻姆的亲兵。说到比彻姆组建皇家爱乐,可说是音乐史上的一段传奇,从他招募乐手开始排练到首次登台演出,只有短短的四天,1946年9月15日,比彻姆指挥皇家爱乐乐团在Croydon大卫剧院举行了首演,当晚的演出曲目包括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莫扎特的《“林茨”交响曲》、戴留斯的《越过高山和远处》(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序曲》和比才的《卡门组曲》,从曲目的丰富多彩来看,比彻姆已经和乐团处于高度的融合度之中。当年,皇家爱乐一共举行了十四场星期天音乐会。1947年在英国艺术评议会的主持下,成立了比彻姆音乐协会(Thomas Beecham Concerts Society),也由于这个协会的运作,使得皇家爱乐乐团在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的音乐会听众。1947到1962年皇家爱乐固定受邀在格林德伯恩音乐节(Glyndebourrbe)演出,1948年则首次受邀在艾丁堡音乐节(Edinburgh)演出。1950年比彻姆率领皇家爱乐乐团赴美巡迴演出,這也是继1912年伦敦交响乐团之后,二十八年來第一支访美的英国乐团。
1947年诺尔马尔(Normal Del Mar)出任皇家爱乐助理指挥一职,以分担比彻姆庞大的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英国的重税,比彻姆频繁地出国演出逃税,他在英国呆的日子越来越少:1957年4月至1958年10月,他在英国工作的时间总共只有八十天,其他时间则到美国、瑞士、巴黎等地客席指挥演出。虽然在英国本土呆的时间不多,但由于立体声录音技术的出现,比彻姆和皇家爱乐乐团的录音数量却直线上升,如今我们得以籍由EMI公司当年录制的这些几乎张张发烧的唱片来了解比彻姆和皇家爱乐的黄金年代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