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結交比自己厲害的人? 前段时间跟一个小朋友约饭,期间她跟我吐槽起某个知名大V删掉了她微信好友的事,她气急败坏的控诉: 我可是费了好大功夫,厚着脸皮辗转了好几个人才加上他微信的,平时他发朋友圈我都是秒赞,他从不回赞我就算了,现在居然删我好友。 她一脸的委屈又耿耿于怀,问我: 我又不求他什么事,只想停留在他通讯录的角落里,在朋友圈默默围观一下大神的动态,可就这样他都不给我机会,是不是很过分? 所以你费尽心思加他微信,就为了在通讯录里潜水?我一脸黑线的反问。 不然呢?她答得理直气壮,人家已经那么牛了,怎么能看得上我这个小透明,我就是跟他搭话也不知从何开口说起啊... 而这正是大多数人跟“偶像”,“爱豆”,“大神”接触的常见套路: “XXX我好喜欢你啊,可以加你微信吗?”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都喜欢向比自己优秀的人靠近,但大多数情况下,所谓的靠近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以为加到了对方的微信,就好像获取了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我们同时心知肚明,自己的存在并无法为对方创造资源,因此反向来讲,也很难获得对方的重视。 大多数时候的人际交往,本质上都是资源的互换,这也就是为什么“圈子”和“层次”会存在的原因,可另一方面,总是与“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交往,又很难获得心智和认知方面的提升,这或许就是我们时常面临的困境: 想要结交更厉害的人,但又苦于自己对对方缺乏吸引力。 我有位做记者的朋友,采访过很多知名的企业家和公众人物,结束之后经常被大牛们主动追着讨要微信,日常也保持着联系,甚至还有机会不时一起去喝茶聊天。 作为相识多年的老友,我深知她并没有什么家世背景或是幕后高人背书,也并不是貌若天仙舌灿莲花的万人迷类型,于是向她取经: 一次采访也不过一两个小时而已,这么短的时间,你是给他们灌了什么迷魂汤,让他们这么看重你? 她认认真真的想了两天,回答我:我也不知道哎,可能是我比较会问问题而已吧。 当别人在问:“您现在成功了,有没有什么经验想要告诉年轻人的”时,她会问:“我瞭解到您二十五岁时辞掉了公务员开始创业,如果能回到那时,你会跟当年的自己说什么?” 当别人在问:“你觉得未来的几年市场会呈现怎样的趋势”时,她会问:“你觉得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团队绩效,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现有的优势呢?” 当其他人还在问着中规中矩老掉牙的套话时,她的提问往往具体而精炼:“是否会考虑雇佣职业经理人来改善流程?”“能否通过原材料本土化降低成本,改善供应链?” 明明其貌不扬,可每一个回答她问题的人,又会因为问题本身的含金量而不由自主的对提问的人重视起来。 这就是提问力在人际关系中的神祕魅力之所在,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依然都会有视觉盲点,这些盲点有时仅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一个好的提问者,就像是一面镜子,本身并不提供新的信息,但却可以通过提问,使对方的想法和真正渴望实现的目标清晰的反映出来。 而这或许就是我们与更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建立关系的一道桥梁: 我或许不如你知道的更多更深,但我依然可以为你创造价值。 每个人都会提问,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提出好问题,担任高管教练的粟津恭一郎在《学会提问》提出了有关优质提问的概念: 1.它需要是让人乐于回答的。 不要开口就随意询问别人的收入和婚恋状况,即便你以为此类话题是拉近两人距离,创造私密关系的切入口,但对方面对一个并不熟悉的陌生人,有可能根本就不愿意回答这样的问题。 在提问之前,你需要先确认自己跟对方的关系,不要毫无意义的追问对方的私事,也尽量不要问一些“你为什么不出书?”或是“你全职做自由职业真的没问题吗”之类带有主观臆断的提问。 时刻保持分寸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我是否愿意回答一个陌生人这样的问题 2.它需要促成发现或是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会对某些千篇一律的套话形成了固定的应答模式: “你现在是否有考虑过写长篇小说呢?”“暂时还没有” “你PPT怎么还没做完?“”我有重度拖延癌,不到最后一刻没法儿集中精力” “你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效率满意吗?”“还可以吧,反正每天都能做完”。 一个没有突破舒适区的提问,得到的也必然是一个不走心的回答。而优质问题的意义就在于突破原有的套路和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看待现状。 让我们试着将上面的问题转化为: “你觉得长篇小说是不是可以作为进军影视化市场的转型渠道呢?” “做这个PPT时,你都需要准备哪些方面的资料?” “如果想让效率提高一倍,你都会尝试哪些方法?” 《学会提问》一书中指出:开放性,细节性和正面导向性是构成优质提问的首要条件,用开放性绕开Yes/No的死循环,用细节来将提问的概念落到行动上去,用正面导向引导自发性的回答。 3.它需要具有本质性 一个优质的问题,不能只是流于表面的信息,它关注的应该是更深层次的内容,粟津恭一郎认为,找到“接近与对方心里已经内化的信息,但又从未自问过的话题”的重要切入点,可以被归纳成为3V: Vision(愿景), Value(价值观),Vocabulary(常用语) 他想达到什么状态?想得到什么东西,想尝试什么事? 他在最重视的价值观是什么?金钱回报,发展前景,还是个人成就感? 他平时常说什么?是在抱怨还是在展望未来?会经常谈论过去还是更关注未来的目标? 围绕这三个V展开的话题,才容易让对方感觉到“与我密切相关,但我却从未想到过”的既熟悉又惊讶的感觉。 提问并不是与高人交往的全部,但它却是创造契机,推开交流大门的第一步。 比起其他诸如奉承,寒暄,附和等交流手段,提问更容易超越“高手”和“菜鸟”,“大V”和“小透明”的固定立场,拉近对话双方的距离,创造一种平等的交流氛围。 “如果有机会加到一位你崇拜的大神,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来源:360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