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写大字”;有的地方,把这一句说成是“写对子”,也不算大错。不过,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不仅仅是写对子这一样东西,各种各样的条幅、方斗和春联都在这一天准备。
先说各种条幅,过年贴的条幅有很多种,长的短的大的小的,有的横着写,也有的竖着写。贴在迎门影壁墙上的,是“出入平安”;贴在门上头的有“抬头见喜”;贴在猪圈、鸡窝的有“六畜兴旺”,贴在粮食墩子上的有“五谷丰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啊。
还有一种长长的条幅,上面竖着写着一首顺口溜或者打油诗,斜着贴在墙上。这种条幅,又被称为“春联”。在履虎尾的记忆中,最初在大果子家见到的春联这样写道,“宜入新春,主席恩深,领导解放,才得翻身”云云的,再后边的可就记不得了……等俺上了中学,政治老师给我们上课,批判“阶级斗争熄灭论”,曾经举过一个反动春联的例子:“宜入新年愁,没米又没油,要想明年好,大搞小自由。”呵呵,不用解释你就明白,这是1961年过春节农村老乡家里最广泛张贴的春联。老师还举例批判的有“开会一大群,见面同志们,三叔二大爷,都是一家人”云云。政治老师非常严肃地曰:“这不是明目张胆地鼓吹‘三自一包’,‘阶级斗争熄灭论’吗!”
所谓方斗,就是把红纸裁成正方形,然后摆成菱形,在上面写上一个正楷大字,最常见的就是“福”、“禄”、“寿”三个字了。据说,西太后老佛爷当政的时候,京师某亲王家里贴方斗,贴方斗的太监公公不认识字,把“福”字给贴成了头朝下,脚朝天——贴倒了。这件事整个京城都给当笑话传遍了:嘿嘿,某王爷把福字给贴倒了喂——三传两传,传成了“福到了”。刚才还当笑话传的低头这么一捉摸,呵呵——“福到了”,这口采不错呀!于是,再贴方斗的时候,就都故意把“福”字倒着贴了。
在各种春联之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贴在大门两旁的对联了。对联又叫“对子”,过年的时候,什么都可以省下,唯有这两幅对联是必须要贴的。
过年贴对联是从打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尚矣!最初哇,咱们老祖宗过年的时候,在门前挂上两块木板,是桃木的方板,上面或者是空的,或者写着一两个字,被称为“桃符”。北宋王安石诗曰“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个桃符。为什么用“桃木”呢?原因很简单,桃木避邪,遇到桃木,诸神回避。你看你看,捉鬼道士手中的宝剑,不就是用桃木削成的吗?据说,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五代时期后蜀君主孟昶所做。那年除夕时候,孟昶亲自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两旁,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又据说,过年贴对子的习俗开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朱洪武定鼎南京后,在过年之前,传下了一道旨意,凡是我大明子民,春节前必须在大门两旁贴上对子,不贴者,以不服圣朝教化论处,满门抄斩。于是乎,南京城里城外的老百姓,纷纷张贴起对子来。除夕日,朱洪武微服出宫,观看各家各户的对联。行至一处,见有一户人家未挂春联。朱洪武向左邻右舍询问,原来这是一家劁猪人家,由于不会写字,去亲戚家求写对子未归。朱洪武大喜,便笑着帮这劁猪的写了一副对子,贴在门上: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到三十儿晚上,朱洪武又去观看,见那劁猪人家门前的对子换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劁猪的回来,向左邻右舍一问,猜出了写对子的是当今皇上,于是,就把对子揭了下来,挂到正厅老祖宗牌位上边去了。
再据说,江西吉水有一户姓谢的人家,祖祖辈辈都是做豆腐卖豆腐的。卖豆腐的不识字,过年的对子得请别人给写,写对子的秀才瞧不起豆腐佬,故意把字写错,让大家都来嘲笑他。这第一年的对子呢,上联写的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这倒没什么,下联就糟了,本来应该给写“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却把“达三江”三个字给胡写成了“打三枪”。可怜的豆腐佬老谢,是直到六月三十才明白过来,为啥路过家门口的行人,都要瞅着他家大门,“哈哈哈”的笑上三声。
到了第二年,老谢不请人写对子了,自己裁了两条红纸条,用饭碗蘸墨汁,每条红纸上扣上几个圆圈,贴到大门上。
第三年腊月二十四,老谢裁得了纸条又要扣圆圈了,被刚上学的儿子给拦住了。豆腐老谢的儿子名叫谢缙,这一年才七岁,刚上学。谢缙说老爸别扣了俺来写吧。
写什么呢,谢缙抬头一看,大门前路对面,是退休高干(至仕丞相)老曹家的后花园。后花园的院墙挺高的,里边的花啊草啊什么得看不见。就看见一片茂密的竹林长在里边。于是谢缙提起笔来,歪歪扭扭地写道:
“门对千杆竹,家藏万卷书。”
为了这幅对子,引起了老大一场口舌官司,这些,大家早就都知道了,俺就不罗嗦了。俺的问题是,“宰相肚子里能行船”,至仕曹丞相大人大肚大量,连下西洋的宝船都能容得下,怎么就容不下七岁娃娃的涂鸦,歪歪扭扭的这么一幅对子呢?
答案很简单,第一,关于竹子,虽然有很多好的讲究,但是有一句,就是“口尖皮厚腹中空”这一句,说得挺刻薄的。曹丞相没想到别的,首先想到这一句了。
第二,竹子是干哈用的?呵呵,把竹子砍下来,破成片,截成段,用火烤,烤出汗,拿根线,连成片,拿支笔,把墨蘸……呵呵,你干哈呢?制作书本呢呗!原来呀,曹丞相在琢磨着“千杆竹”的“竹”,同“万卷书”的“书”之间,到底有什么“对立统一”的关系;曹丞相还在捉摸着,自己家的“竹”,同房后豆腐佬老谢家的“书”之间,到底有什么“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過去有個讀書人,平日裡大手大腳慣了,錢一到手就花個精光,逢年過節時常常是捉襟見肘,阮囊羞澀。這個春節,他手頭又是所剩無幾,除了湊合著能揭開鍋外,再也沒有寬裕錢去購置年貨。過分的虛榮使他怕被鄉親們笑話,於是寫了這副冠冕堂皇的春聯,用來掩飾自己的拮据。
「節儉」,節約儉省。《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蓋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於節儉。」的確,節儉樸素,人之美德,節以寡營可以立身,儉以善施可以濟人。 改後的「淡泊」,意為清貧。王冕《江南婦》詩「江南婦,何辛苦!田家淡泊時將雨,敝衣零落面如土。」讀書人深為鄉親們的捐贈而感動,「早」、「免」二字的增添,也讓他極受刺激與教育,從此刻苦讀書,節儉行事,如同換了個人一樣。 |
最好一人一幅 本贴由[大清太平]最后编辑于:2008-1-15 16:44:26 --- |
看见那个“桶”字,怕被说成X桶 --- |
把千杆竹变成万卷书 的寓意呢??? |
好故事—— --- |
欢迎光临 珍珠湾ART (http://zzwav.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