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湾ART
标题:
【遨游天下】印度勒克瑙的文化容忍模式!
[打印本页]
作者:
开开心心
时间:
2017-1-5 02:34
标题:
【遨游天下】印度勒克瑙的文化容忍模式!
该城市的许多纪念碑、清真寺和其他建筑物融汇了印度、波斯、阿拉伯和土耳其的影响。
[attach]16672[/attach]
"印度的两条大河——恒河(Ganga)和贾木纳河(Jamuna)——交汇流入大海,不过在交汇后两条河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纳泽马·塞斯(Najma Seth)坐在饭厅的桌子旁,嗡嗡的风扇驱散夏天的炎热。她一直居住在印度勒克瑙(Lucknow),现在她把双手放在一杯热气腾腾的印度奶茶上十指相扣,向我示意她所说的话的意思。
她用这两条河流的意象是为了描述和谐的印度教-穆斯林文化,它又被称为"Ganga-Jamuni tehzeeb",这是她所在的古城的一段传奇。
勒克瑙的人口中大约70%是印度教徒,近30%是穆斯林。
[attach]16673[/attach]
宗教之间的这种独特的容忍度是勒克瑙城的一大特色。目前占人口的70%的居民信仰印度教,而穆斯林人口接近30%,较小的锡克教和基督教群体占比低于1%(相比之下,印度全国人口中接近80%信印度教,15%是穆斯林)。事实上,勒克瑙是印度两个宗教群体之间未曾发生过任何重大问题的少数大城市之一。
虽然勒克瑙显然可以给印度带来宗教容忍方面的经验,但是有迹象表明,即使是在这个历史上较为安全区域,也曾经出现过关系紧张的严重信号。
该城市的世界主义源于18世纪和19世纪阿瓦德王国(Awadh Kingdom)的执政(或王子)纳瓦布(nawab)。 包括今天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中央地区在内的阿瓦德王国是萨达特·阿里汗纳瓦布(Nawab Saadat Ali Khan)于1722年建立。自16世纪中叶以来,它一直是日益衰败的莫卧儿帝国的一个邦。这里肥沃的土地与繁荣的农业经济让它成为印度北部最繁荣的邦之一。1775年,纳瓦布定都勒克瑙。
在执政纳瓦布的资助下,这里建起了纪念碑,比如城市的入口鲁米(Rumi Darwaza)。
[attach]16674[/attach]
这座新建的首都在富裕的什叶派穆斯林(Shia Muslim)纳瓦布的帮助下迅速成为北印度的文化首都。什叶派穆斯林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波斯王朝。于是,勒克瑙成为学者、艺术家、诗人、建筑师、音乐家、刺绣师、工匠以及来自各种文化和宗教背景的艺术从业者的灯塔。有关勒克瑙文化的故事在整个次大陆都富有传奇色彩,通过电影、诗歌和艺术而声名远播。 然而,它通常被用来讽刺精致而腐朽的莫卧儿王朝:一个富有的纳瓦布斜倚在垫子上,身穿高领长外套,佩戴着精致的珠宝,一边咀嚼着印度槟郎,一边懒散地听人朗诵乌尔都语诗歌。
如今,这座城市到处可以发现居民创造力的明证,比如从那个时代留下来的许多高耸的纪念碑、清真寺和其他建筑物,它们彰显出印度、波斯、阿拉伯和土耳其影响的和谐交融。纳瓦布发展出一种精致的乌尔都语来表达他们的文化,它与纳瓦布的随从所使用的印地语不同,它从各种语言学和诗歌资源吸收语言元素,并将这座城市变为文学中心。即使在今天,勒克瑙人讲话用的乌尔都语还让日常用语带上极为礼貌的态度,并以其柔软和甜美而闻名。
执政纳瓦布的后裔米尔·贾法尔·阿卜杜拉纳瓦布(Nawab Mir Jafar Abdullah)就是这种礼貌和精致文化的代表。我与他见面以便增进了解。他穿着洁白的无领长袖衬衫,手上带着珠宝戒指,向我强调纳瓦布对世俗主义价值观的承诺。他告诉我,很多纳瓦布都曾支持印度教徒担任印度总理,他们还为他们印度教的仆人修建印度教寺庙。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故事,阿萨夫·阿德·达乌拉纳瓦布(Nawab Asaf-ad-Daula)曾经说过他的左眼属于穆斯林,右眼属于印度教。
在勒克瑙,我发现很多人仍然致力于在两个信仰之间达成精神上的兼容。 该城市的印度教普拉纳·哈努曼庙(Purana Hanuman Temple)的圆顶上刻有伊斯兰的新月标记,这一标志是为了表达对修建这座寺庙的纳瓦布的感谢。当地穆斯林经常支持该寺庙的印度教徒群体,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他们摆出摊位送花和水。印度教徒在穆哈兰姆月(伊斯兰教中的神圣月份)也会为穆斯林做同样的事。双方打招呼时经常使用世俗用语"aadaab",而非穆斯林用语"salaam alaikum"和印度教用语"namaste",以表示尊重。
纳瓦布统治的另一个重要的副产品是两个社群的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在刺绣纺织业。这种劳动密集型工作最初是为了给纳瓦布和精英阶层提供高品质的服装,它后来逐渐成为勒克瑙经济的核心。它促进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经济依赖和持续的公民参与和信任。社区内的任何暴力行为都将导致整个城市的生产过程停顿并且对整座城市的经济带来灾难。
然而,自印度独立以来,整个国家发生的许多政治动荡一直对这种融合性文化提出挑战。
在1947年印巴分治后,在纳瓦布宫廷内精心培育出来的乌尔都语被宣布为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而拉克瑙的大量乌尔都语文化与巴基斯坦和穆斯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两种互通的语言之间的政治分裂——穆斯林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的印地语——背叛了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伟大的文化复杂性。然而,在这一魔咒下,乌尔都语和乌尔都文化以及与它相关联的人很快成为印度的敌人。
刺绣纺织业是拉克瑙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经济依赖和互信的一个例子
[attach]16675[/attach]
印度民族主义——被称为"印度教徒主义"(Hindutva)的意识形态——的兴起被这种情绪激发,导致了印度当下印度教与穆斯林之间高度紧张的关系。特别是在2014年大选后,舆论批评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带领的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对党内强硬派的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主义言论不加管束。
例如,2015年,印度人民党哈里亚纳邦(Haryana State)首席部长马诺哈尔·拉勒·卡塔尔(Manohar Lal Khattar)推动印度教经典文本《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之前不久,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 Tamil Nadu)印度人民党的一位高级领导人认为,清真寺不是圣地,不像印度教寺庙,因此可以随时安全拆除。这些言论往往鼓动暴力,比如2014年在德里Trilokpuri街区发生的印度教-穆斯林暴乱,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因被怀疑吃牛肉而遭受攻击,因为牛在印度教中是神圣的。
当社会紧张局势激化时,勒克瑙的强大文化纽带成功避免了重大骚乱的发生。 但是城市也并不是毫发无损。近年来,社区之间发生了轻微的冲突,裂缝开始显现。塞斯告诉我,虽然她曾经拥有许多信奉印度教的朋友,因为当时的勒克瑙居民不太关心个人的宗教信仰,但是她在当前的政治气氛中失去了很多信奉印度教的朋友。
"这是现在的趋势,"她说,"这对我的伤害很大。"
除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以外,人们也对勒克瑙和整个印度的宗教间冲突持续感到忧虑:包括什叶派穆斯林和逊尼派穆斯林之间的冲突,以及印度教徒对达利特人(Dalits)或"不可接触者"的攻击。
即使勒克瑙的文化能够幸免于这些政治挑战,它也可能屈服于时间的流逝。随着现代世界越来越多地侵入这座城市的古老车道——例如刺绣行业正受到从中国进口的机器制造的廉价品的挑战——许多年轻人正在偏离城市的传统。
在勒克瑙,像这家乌尔都语书店这样的机构都是一种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努力。
[attach]16676[/attach]
一些人正在努力阻止这种文化衰落,例如建立新的乌尔都语语言研究所以保护纳瓦布的文化,政府也在该城市划定了一块遗产保护区。 虽然塞斯对保护孩提时代的旧文化的努力持乐观态度,但是她哀叹道:"你无法复活已经被消灭的东西。"
纳瓦布的时代已经结束,如今的勒克瑙一样染上了贫穷、犯罪、腐败等现代疾病,即使纳瓦布复活,他们恐怕也已经认不出现在的勒克瑙。然而,印度教-穆斯林文化的残余仍然可以为共存提供经验教训。通过关注过去的教训,印度有可能找到解决今天问题的机制。
欢迎光临 珍珠湾ART (http://zzwav.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