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那可是海内外出了名的。只不过天生的语言纯粹主义者(purist),咱对狗不理这几个字的粗俗一直耿耿于怀。话又说回来了,就算本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狗不理包子的当事人也常常心虚,不然为何一遍又一遍地解释,一次又一次地演义,一个包子的名称就有好多种说法?什么乡里来了个“狗娃”,不苟言笑,做事实在,把个举国上下人人都会捏的包子弄得个把式。本来是卖给扛大活做苦力的,硬是到后来连那豁了牙的慈禧太后都赞不绝口。好一顿拽啊。噢,难不成包子要出名,就得取名狗不理?当年狗娃自己也觉得臊得慌,想出个名字“德聚号”。怎么着,被否决了。为什么?群众不答应。咱天津人觉得那文绉绉的名字不够俗,不合天津口味。还是狗不理叫起来顺畅,响亮。这就是民风。好嘛,牌子创出来了,享誉海内外了呢。走出了天津卫,就得给人家个解释了吧。一时间说法各异,总是难以令人信服,说穿了就是俗不登大雅之堂,绫罗绸缎也遮掩不了一身囊膪,况且还剃了个光头,明晃晃地耀眼。
抛开语言,纠结,情理这些大概念,讲讲故事的缘由。话说今年五月第四次去天津,闲谈间,主人很亲切地询问,“咱们天津狗不理包子还行吧?”答曰,无可奉告,还没吃过。啊?
其实不是主人疏忽,因为那包子实在没有什么特别,就是忽悠完了当地人,接着忽悠外地人的。如今真正赚钱的还是那些传说中的佐料,配料。这和喝酒一样,多少人能品尝出两种烈性酒的差别?包子嘛,还是面皮和肉馅的,不是吗?
狗不理包子当然有独到之处,人家放骨头汤做馅,用米发面做包子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咬开流油,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只是在中华大地,菜肴丰富多彩,吃食花样众多的星空,也实在算不了什么。所以,从孔圣人那句“名不正则言不顺”里得了个启迪,一声狗不理,众小儿无不回头观望。从此大红大紫。
打住,风凉话不宜多说。人生一场,总算去了趟狗不理包子总店,吃得那才叫不明不白。不过您还是羡慕咱去吃包子去了,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