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为后人留下五部钢琴协奏曲。其中这部第五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这部被称为皇帝钢琴协奏曲, 表达了当时人们对这部奇伟壮观的作品的高度评价
表明了这部作品高踞于协奏曲的群峰之冠。 (肖萧特注)
第一乐章一开始, 庞大的管弦乐队一声和弦巨响, 决开了音乐大堤的缺口, 钢琴奔泻出滚腾的洪流。这段浩荡宏大的序奏, 使协奏曲从一开始就产生了震慑人心的威力。。。
在贝多芬的这部皇帝钢琴协奏曲中, 充满史诗般的英雄气质, 而温柔的抒情,轻盈的絮语只占次要地位。音乐中那种风暴呼啸, 人马突奔之势, 包括壮美华丽的华彩乐段, 都让人们感到了贝多芬所崇尚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气息。
贝多芬降E大调皇帝钢琴协奏曲协奏曲是伴着炮火隆隆下完成的。当时正好拿破仑率领法军攻打维也纳,1809年 5月炮火开始落在维也纳, 两天内维也纳就陷落了。贝多芬曾经描述当时的生活是「只有炮声、鼓声及人生活中每一件悲惨的事情。」为了不让这样震耳欲聋的噪音加深自己耳聩的毛病, 贝多芬时常掩耳度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开始构思动笔第五号钢琴协奏曲。
让这首钢琴协奏曲拥有如此庞大气势的主要原因在于钢琴, 而贝多芬胆敢把钢琴写得如此大气也是因为当时钢琴的改进。
全曲在1810年就完成了, 正式首演却因为战争的缘故延到1812年, 由他的弟子彻尔尼担任钢琴独奏。正如大部分贝多芬大胆独创的乐曲, 这首曲子并未获得普遍的喜爱。多半是因为曲子太长的缘故, 当时的听众恐怕还是无法接受长大的第一乐章, 而且据说当时彻尔尼的演出有问题, 他几乎只是在炫耀自己的技巧而已, 没把这首曲子最动人的浪漫诗情表现出来。不过好曲子的锋芒毕竟不会被掩盖太久。这首气派豪放、华丽盛大又兼具浪漫诗情的协奏曲终于还是获得了世人普遍的喜爱。
在六月, 这个盛夏的时节里, 再为大家特播这部堪称史诗交响巨作,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 是由Daniel Barenboim 担任钢琴演奏, 由Philharmonia Orchestra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协奏演出, Otto Klemperer指挥。特邀大猫兄及这里的好朋友们一起聆听这部充满史诗般英雄气质的交响乐章,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深邃而充实!
(肖萧 2013年6月17日下午傍晚特制)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三乐章联播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协奏风奏鸣曲式。Allegro
第二乐章,稍快一些的慢板,B大调,自由的变奏曲式Adagio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降E大调,Rondo: Allegro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的背景故事
1809年11月,贝多芬给出版商海尔特的信中说:“……我一连工作了几个星期,但是,与其说我是朝着不朽的方向,倒不如说我是接近了死亡……”本来1809年是雄据古今钢琴协奏曲之首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诞生的一年,但是,贝多芬却罕见地说出颓丧的话。这一年,不论是对贝多芬或者是对奥地利,都是不平静的一年。
贝多芬从35岁到40岁这5年之间,经历了两次残酷的战争。那就是1805年和1809,奥地利两次与拿破仑的军队作战,两次都是奥军惨败,维也纳被拿破仑军队占领了。因为另一场战争与这一时期的贝多芬的创作活动有很大关系,所以,不妨稍微详细回顾一下那时的经过。这一年,欧洲战云密布,拿破仑再度进军奥地利边境。但是,挑战拿破仑的却是奥国皇帝弗朗兹。因为当时拿破仑遭到西班牙各地民族主义者的反击,陷于困境,弗朗兹认为有机可乘,就把奥军派往巴伐利亚。但是,他完全估计错了。拿破仑立即从西班牙撤回军队,沿多瑙河到达艾克穆尔,战胜了奥军。
那一天是1809年4月22日。拿破仑的攻势有如破竹,不到两个星期就跃马维也纳城外了。这时,要数维也纳的贵族最为狼狈了。他们争先恐后地逃出维也纳。5月4日,皇后携带子女逃出,贝多芬的学生、也是他的最有力的赞助人鲁道夫大公也一同逃走了。据说标题为“告别”的《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就是贝多芬与鲁道夫的惜别之作。虽然贝多芬眼看那些贵族们一个接一个地逃出维也纳,但是,坚强的贝多芬却决心不离开他曾居住的维也纳一步。据说当时守卫维也纳的有1万6千名士兵,以及学生和1千名艺术家,还有市民和少数应征兵,由马克西米里安大公任总指挥。法军在维也纳城外摆下炮阵,要求奥军立即投降。但是,马克西米里安大公拒绝投降。于是,5月11日夜晚打响了总攻击,炮弹像雨点一般向维也纳城里飞来。当时,贝多芬原住在梅尔卡巴斯太,至此不得不逃到拉文施塔因大街他弟弟卡尔家去避难。有记载说他在地下室里躲避炮击,用枕头掩住耳朵来防止大炮的震荡。虽然这段记载显得贝多芬的形象不够雄伟高大,但是评论家认为他是为了保护仅存的微弱听力才这样做的。维也纳遭受一天炮击之后,总攻击就结束了。拿破仑于5月13日得意扬扬地开进城里。18天之后,5月31日,老海顿在维也纳结束了77岁的一生。
《第五钢琴协奏曲》是在这一年的2月至10月写成的,那时拿破仑军队正在猛攻维也纳。虽然法军占领维也纳恢复了和平;但是,战争的伤痕却经久难愈。法军士兵在街里昂然阔步,商店货物涨价,维也纳变得难以维持生活了。贝多芬最烦恼的是由于战后长期混乱,他再也不能如同往常的夏季那样去维也纳郊外了。维也纳郊外的生活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为了轻松的避暑和散心。而是对他的创作关系重大的实际问题。但是,这部《第五钢琴协奏曲》居然诞生在拿破仑占领下的维也纳的混乱之中,想起来的确太不寻常了。第二年2月,才在科隆特纳特剧场的慈善事业演奏会上举行。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钢琴独奏由卡尔.车尔尼担任。这位车尔尼就是那位编《钢琴教材》的名家,他是贝多芬最有才能的弟子。前几首钢琴协奏曲都是由贝多芬自己弹奏钢琴,在维也纳举行首演的。这部《第五钢琴奏曲》却因为他的听力恶化,弹奏力下降而不能独奏,令人为之凄然。但是,罗曼.罗兰却认为在这部作品里“听得到军队行进的声音,而且音乐技巧本身就带有英雄的性格”。
当然,它并不是描写战争的音乐,贝多芬通过这首乐曲着力于沤歌人性。他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以精神自由和人类解放为目标,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大胆的创新。他在一向被视为单纯地表现名人技巧的钢琴协奏曲里加入了交响因素,进一步充实管弦乐的部分,创造了堪称“钢琴交响乐”的雄浑的境界。而且,到处都能发现他别开生面。在《第四钢琴协奏曲》里他把第二和第三乐章连接起来;而且在第一乐章的开头加上华彩乐段似的钢琴独奏乐句,把一向由演奏者即兴演奏改为固定写谱,以求统一。我们不要忘记,这首乐曲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它的大胆的创作手法也是卓绝的。
那么,是谁给这首协奏曲加上“皇帝”的标题的呢?如果读者联想到拿破仑,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虽然青年时期的贝多芬曾经非常尊敬那位比他年长一岁的科西嘉英雄;但是,当拿破仑在1804年坐上皇帝宝座的那一刹那,尊敬就变为厌恶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皇帝”这个标题并不是贝多芬写上去的。那么,为什么加上这样的标题呢?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这首乐曲雄伟豪迈的内容足以与威风凛凛、睥睨天下的皇帝相比;另一个解释则是在古今的钢琴曲中,不论从规模或者从内容上,它都与皇帝的地位相称。不论哪一种解释,因为它是无标题音乐,欣赏时都不要拘泥在“皇帝”这个字眼儿上。在当时,有过这样的传说。法军在维也纳横行霸道、飞扬跋扈,刚直不阿的贝多芬早就满腔义忿。有一次,他终于忍无可忍,挥着拳头向法军军官喊道:“我如果能够像熟悉对位法那样熟悉军事,我非收拾你们不可!”“熟悉对位法……”这句话表现了他作为卓越的作曲家的自信。他在《第五钢琴协奏曲》之前已经创作了4部钢琴协奏曲、6部交响曲以及小提琴协奏曲等大作品,而且还发表了歌剧《菲岱里奥》的初稿,已经奠定了作曲家的巩固的地位。而且,钢琴演奏冠军的美誉,早已越过维也纳边境响彻全欧了。
如果阅读贝多芬传记,你就能看到在钢琴比赛当中被他“打”得惨败的许多钢琴家们可怜的名字。阿贝.盖利涅克,施太贝尔德,兴梅尔以及其他人。盖利涅克被贝多芬击败的第二天,对他的朋友说:“那个贝多芬简直和魔鬼一样,”。施太贝尔德败得太惨,以后干脆对贝多芬避而不见了。兴梅尔比贝多芬年长5岁,他俩比赛即兴演奏时,兴梅尔用了很长时间才弹完,贝多芬不客气地问道:“你什么时候正式弹奏啊?”气得兴梅尔发昏,以后不和贝多芬说话。可以说在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和早期、中期的钢琴奏鸣曲里都表现了这位卓越的钢琴家的风采。这首《第五钢琴协奏曲》于1811年5月在莱比锡由布莱德克普和海尔特出版社出版。虽然在前一年年底已提前有过演奏,但是,在维也纳的首演却延迟到1812年。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分乐章赏析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协奏风奏鸣曲式。Allegro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其中第二、三乐章连续演奏
主奏钢琴即以花奏方式弹奏出分解和弦,进而引出了管弦乐部分演奏的乐章主题,非常简洁而又华丽绚烂, 此处可以看出贝多芬的作曲手法之精致。
开始的时候,乐队首先奏出一个强烈的和弦,钢琴随即以即兴式的姿态奏出一串短小精乾流畅明亮的引子,具有贝多芬特有的刚毅的特质。之后,乐队随即奏出庄严而崇高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雍容华丽,热情奔放,尽现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接着仍由乐队奏出活泼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乐观自信,充满欢乐。不久乐队重复一次第一主题之后,又加入新的素材(第三主题)以带引钢琴进入。钢琴进入之后,仍然捕捉第一主题并加以发展。钢琴出神入化的演奏表现出温柔优雅,宁静安享,把呈示部的气氛转变为具有抒情性的特质,极富于感染力。以后乐队又把各主题予以重复之后,便转入展开部。展开部材料大多来自主副题,由于主副题非常适合展开,因此组织起来便顺理成章,得心应手。展开部比呈示部活跃得多,在某些部分起到一些对比作用,但又没有失去抒情的素质,显得秀丽而完美。再现部基本上是呈示部的反复。由强烈的和弦和引子反复,然后由乐队奏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气氛仍是气象万千和充满活力。但主副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浓缩,使乐曲平添一些匀称美。当乐队重复第一主题之后,迎来了一段简洁而精彩的华彩乐段。这个华彩乐段(从439小节到510小节)是贝多芬刻意按排的,并有如下的指示:"不是作为华彩演奏,该与下面互相衔接。”表示这些小节必须遵循速度,华彩乐段的后8节,钢琴以微弱轻巧的音调,引出和衔接乐队的第二主题,轻盈巧妙、高雅欢乐。继而乐队又重复一次第一主题和第三主题,情绪渐趋激烈,最后在热潮澎湃的气氛中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稍快一些的慢板,B大调,自由的变奏曲式Adagio
和传统的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一样,本乐章同为优美的徐缓乐章。乐章的主题似牧歌般悠扬、恬静,经过管弦乐部分对主题的充分演绎之后,主奏钢琴像编入万千光彩的绵绵音乐一般,持续奏出这一祈祷性的、淳净恬美的主题。
第二乐章是一首抒情曲。单纯简洁,朴素无华,比第一乐章简短得多。第一乐章共长578小节,而第二乐章只有82小节。短小精乾,富于抒情性。隐伏于第一乐章的宁静和谐的情调,至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开始时纯弦乐部分以柔弱的音调奏出虔诚庄严的第一段主题,洗炼而情深,仿佛超脱的心灵,达于净化的境界。第一主题终止之后,钢琴马上接入第二主题,并以精炼的手法予以发展。这个主题柔情似水,如梦似歌,充满幻想性,使人陶醉于美的遐想。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反复,现在不再是第一段纯弦乐部奏出,而呈以钢琴作出的简单和弦作修饰,使曲调更加抒情优美。第二乐章的结尾,把第三乐章开头第一小节的旋律巧妙地用钢琴作小节轻柔的装饰演奏,不间断地带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降E大调,Rondo: Allegro
在第二乐章逐渐减弱之时, 主奏钢琴就开始反复轻轻提示出第三乐章的主题,突然主奏钢琴以爆发般地,以无比猛烈的威力奏出辉煌的主题,标志着全曲进入了第三乐章。旋即由管弦乐对这一主题予以反复。主奏钢琴继而导出曲折的新主题,交响曲和协奏曲交相辉映,手法精致绝伦,充分反映出贝多芬超人的写作技巧。乐章结尾时速度再度转快,作最后冲刺的主奏钢琴猛然跃起,最后由管弦乐部分强而有力地结束全曲。
第三乐章是欢乐的、洒脱的,它把热情奔放和华丽温柔结合在一起。那些具有民间舞曲特点的节奏和万众欢腾的场面,由独奏乐器和乐队交替奏出,独奏部分不少精彩音型,美妙无比。第一主题首先由钢琴奏出,乐队随即重复第一主题,并加以发展。第二主题是一个具有圆舞曲风格的旋律,显露出载歌载舞的情调,钢琴有机地予以展开,既热烈,又洒脱。其后,钢琴和乐队交替反复第一和第二主题,特别是第一主题,曾作多次的反复,欢乐气氛达于顶点,钢琴独奏部分精湛细腻的展开,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惹人喜爱。在乐章的末尾有十小节定音鼓和钢琴独奏的片段,手法颇为别致。然后,钢琴和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把欢乐推向高潮结束全曲。
贝多芬第五号钢琴协奏曲在钢琴协奏曲中, 或许出了更多首气势上比这首更大、技巧更难的协奏曲, 但是它的地位永远不会被摇撼。时至今日, 这首皇帝钢琴协奏曲已经成了各大钢琴协奏曲目中,最重要, 也最为人喜爱的一首。它不但开创了许多浪漫派协奏曲语汇, 也为古典乐派的协奏曲划下一个完美的句点。
(XIAO根据网络编辑)
和您一起聆听永恒的古典乐章,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深邃而充实!
感谢来自您的点击聆听欣赏。。。
感谢楼主,分享这么美好的音乐 |
壮丽浩荡的协奏曲,震憾人心的威力,不愧为协奏曲的群巅之冠。聆听贝多芬史诗般的交响乐,还有这么详尽的介绍,领略史诗般英雄气质的交响乐章的精彩和震撼,好棒! |
在帕格尼尼的非常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里, 小提琴的许多高难度技巧,在有着浓郁的意大利民间音乐风格的乐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是一传奇式的人物,他创作和演奏过不少小提琴"独弦操"。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世界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小传简介 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1782.10.27--1840.5.27),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于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那亚。父亲是小商人,没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是一个吉他和曼陀铃业余爱好者。父亲教他弹曼托林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那亚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八岁就写小提琴奏鸣曲。11岁,在热那亚举行公开演奏会,获极大成功。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他十四、五岁时,当时法国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尔夫•克鲁采尔,也就是贝多芬写的《克鲁采尔奏鸣曲》所献给的那个人,听了他的演奏时被惊呆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1805年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1840年5月27日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幼年即学琴,后去热那亚和帕尔马学习,九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十三岁旅行演出,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他的演奏将小提琴的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还将吉它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一位诗人说:世界上的音乐全被世上的男人手掌握着,而女人则是掌握男人手的人。这话搁在意大利音乐家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身上太准确了。帕格尼尼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他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热那亚,父亲安东尼欧•帕格尼尼,母亲狄蕾莎.波姬亚蒂,皆未受过正式音乐教育,夫妇俩在酒店唱歌赚取赏金,帕格尼尼大概是继承了父母天份。他的身体似乎天生就是拉琴的,他的肩膀,他的手肘,他的手腕关节异常柔软。宽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垫及腮托,小脑特别发达,听觉格外敏感,即使是用调音不准的琴依然可以拉出准确的音.还有他可以将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来拉,当然不是基于调音,而是从指法的改变。学过乐器的人都知道一首曲子调半音以后,会使得升降记号大变,即使看谱已很困难,何况是即时的演奏。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议的,一般小提琴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两条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拉出四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 帕格尼尼的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似痴似醉,如魔鬼附身.技巧之精湛。 在帕格尼尼在五十八年的音乐生涯中,创作了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和.《钟》、《狩猎》的名曲。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一度挥金如土,赌博成性,与妓女鬼混。那双拉琴的手,那双抓住音乐翅膀的手,一只伸进了肮脏的赌场,一只伸进了狐臭飘香的妓女幔帐。他把金质的音符当作了筹码,输掉了不仅是自己的尊严还有自己的人格;他把生命最精彩的部分,输给了龌龊的温床和淫荡的女人。他的肉体和灵魂被女人掌握和玩弄。他把才气和傲骨输了个净光。 脱掉音乐的盛装,帕格尼尼背上了桎枯一样的债务,他被饥饿、疾病困扰着,最后不得不将心爱的小提琴变卖度日。他的小提琴要比托查的杰西命运还惨。有人说,帕格尼尼的双手和灵魂,被撒旦掌握了。在帕格尼尼辉煌时期,人们聆听他的演奏时这样说:才华横溢的大师你拉错几个音符吧,那样我们觉得我们还像人类。 但帕格尼尼还算是幸运的,当他堕落到穷困潦倒的时候,一个善良的贵妇人,像天使一样降临到他的身边。这个贵妇人叫荻达。荻达清楚地知道,拯救帕格尼尼的生命和灵魂,必须从他的双手开始。因为帕格尼尼的堕落是双手开始的。首先,荻达将帕格尼尼接到乡村自己的一个别墅,对他开始了三年的精心调养。生活上的多滋味调养,心灵上的仁爱抚慰,音乐上的指导辅助。 荻达手把手地教会了帕格尼尼吉它演奏指法。使他学会了用手指拔出与长笛相似的泛音和双音,使帕格尼尼重新找到了手感和乐感,并创造出了小提琴演奏新技法。《狩猎》是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第九曲的别名,E大调,其中一段双音,象狩猎号角声。就是从荻达那里学来的。 手指的灵性恢复,取决于一位善良的女人之手的把握;而心灵的复苏,缘于荻达心灵和爱的呵护。帕格尼尼的音乐再生,是荻达用爱心拯救复活的。在乡村别墅静养的三年中,帕格尼尼学会了珍爱自己和他酷爱的音乐。在荻达的调养下,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热那亚。并在卢卡重新举办了小提琴音乐会。 帕格尼尼的父亲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商人,在帕格尼尼3岁时就开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后来又让他师从小提琴家塞尔维托•科斯塔学习。帕格尼尼8岁时便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并能演奏小提琴家、作曲家布雷尔的协奏曲。9岁加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就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12岁时把《卡马尼奥拉》改编成变奏曲并登台演奏,一举成功,轰动了舆论界。随后又赴帕尔玛,师从当时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罗拉和指挥家帕埃尔学习。返乡后,每天大约用12个小时练习自己的作品。13岁开始在意大利北部旅行演出。1797年之后,他的琴声又遍及法、奥、德、英、捷克等国。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师罗拉跳下病榻,自愧无颜为师。法国著名小提琴家罗多尔夫•克罗采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也为他惊人的技巧而目瞪口呆,甚至在日记中写道:“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为此,人们也就把帕格尼尼的演奏称作“恶魔的演奏”。 1800年那年,帕格尼尼无论到哪里演出都大获成功,收入颇丰,可是源源而来的金钱,又因他嗜赌的恶习而输的精光。据说他父亲也是个赌徒,有一次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为赌注输掉了。在帕格尼尼为演出无琴发愁之际,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国商人借给他一把瓜尔内里制造的名琴“卡隆珀”,这使演出大为增色,获得巨大成功。里沃隆非常感动,对帕格尼尼说:“这把名琴就送给您了,但请切记千万不可给别人。” 帕格尼尼感激之余,一生遵守了这一约定。在他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将这把小提琴交于日内瓦博物馆收藏。 1801年起的五年间,他忽然隐居起来,据说在练习吉他和务农,也有人说是为了与一位年长而富裕的寡妇之间的恋爱而躲避起来。此间,他完成了六首小提琴与吉他合奏的奏鸣曲。1805年,23岁的帕格尼尼复出赴意大利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被拿破仑的妹妹莉萨•波拿巴•巴乔基聘为皮昂比诺的音乐指挥。三年合同期满后,帕格尼尼的踪影再次消失了。1814年再度复出,在意大利许多城市举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乐会。1828年维也纳、1831年在巴黎和伦敦的演出均引起轰动。1833年定居巴黎。1839年去马赛,然后去尼斯,并于此地去世。 帕格尼尼开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为名震欧洲的最著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丰富,情绪激奋,如痴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乐会上才华横溢地即兴演奏。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断小提琴上的一两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继续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几乎慑服了欧洲所有的艺术家,如文学大师司汤达、巴尔扎克、梅涅、大仲马,音乐大师肖邦、舒曼、李斯特等,听过他的演奏无不为之激动不已。他对肖邦、柏辽兹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柏辽兹还应帕格尼尼之邀写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献给他。而帕格尼尼虽从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够辉煌),但仍然慷慨地增送给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柏辽兹2万法郎。 帕格尼尼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备受疾病的折磨。他从小就病魔缠身,一生中几度死里逃生。46岁时,突然牙床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严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儿子于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后,他的演出越来越少。过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成了哑巴,只能靠儿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译来与人沟通,可见他一生的成就来得多么不易。 帕格尼尼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为了隐藏自己独创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后,人们才将他的作品编辑出版,总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杰出,其中《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改编成钢琴曲;12首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其中6首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声》)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点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两个乐章遥相呼应,精彩迷人,无愧于它的标题《钟声》。作品1851年刚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将它改编为同名钢琴练习曲。原作与改编曲双双传于后世,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他还创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其他各种室内乐作品等。 奇闻轶事 - 独弦操圣手 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是一传奇式的人物,他创作和演奏过不少小提琴"独弦操"。他在G弦上的不可思议的绝技,传说是在监狱里练就的。他曾因杀妻坐牢,看守准许他演奏只有一根弦的小提琴做为消遣,他就在这根G弦上练出了真功夫。 1805年3月,拿破仑的姊妹卢卡和皮翁博公主埃丽萨•巴切科契请他到她的宫廷里当乐长,每两星期在宫廷音乐会上演奏一次。公主嫌他的泛音刺激她的神经,常常不等他演毕就离席,但还是十分欣赏他天才的创造力,经常鼓励他发掘小提琴上的新效果。 当时有一个贵妇人和他相恋,要求他写一首只用两根弦演奏的《爱情场面》。他用E弦代表女子,奏出求爱的旋律;用G弦代表男子,奏出了热情的回答;最后, G弦和E弦上的双音结合成爱情的二重唱。贵妇人听了他的演奏大为感动。 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转的语气对他说:"你刚才演奏了在两根弦上无与伦比的东西,能不能在一根弦上发挥你的天才呢?"帕格尼尼答应试试看。几星期后,他果然写出一首用G弦演奏的军队奏鸣曲(作品31号),标题是《拿破仑》。8月,在广大宫廷听众之前演奏了这个作品。他后来所作的《玛丽-路易丝奏鸣曲》(作品65号)、《宣叙调和三首咏叹调的变奏曲》等,也都是专用G弦演奏的"独弦操"。 帕格尼尼的琴声有股魔力。人们在他琴声中能忘记正在流行的霍乱,依然人山人海地来捧场。一名盲人听他的琴声,以为是乐队演奏,当得知台上只有他一人时,大喝一声“他是魔鬼!”随即仓皇逃走。这声“魔鬼”似乎成了谶语。 帕格尼尼58岁时因肺结核口喷鲜血而亡,当丧钟敲响时,忽然又戛然而止。他生活的小城每个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他去世几个小时前,一个传言正在城里扩散。 谣言散播者是一位神父,这个无聊的家伙在帕格尼尼奄奄一息时,盘问他琴里藏着什么秘密。帕格尼尼只好忽悠他一下,“里面藏着魔鬼!”然后挣扎着去拿小提琴……神父逃出来以后匆忙向主教报告,谣言立刻传遍全城。帕格尼尼那根能诱发出天籁之声的琴弦,是由他杀害的情人的肠子做成——正是这根弦缠住他的脖子,将他慢慢绞死。 主教听后下令停止丧钟,全城的气氛显得诡异紧张。小城没人能忍受一个魔鬼同盟者,甚至不允许为他举行一场葬礼。朋友只得给他的尸体注射防腐剂并带回家藏起来。尸体停放两个月后,宗教当局仍不同意下葬,于是朋友便把遗体公开展示以期唤醒舆论,但人们避之唯恐不急。 他的遗体辗转于各个港口,都不准其上岸,最后在无人的小岛上摆放了四年,后被偷运到家乡藏起来。大约三十多年后,他儿子再次和教会交涉,宗教当局回答说,除非能提供死者坦白悔罪的证明,否则不能撤销禁令!而所谓悔罪的证明是什么呢?把由魔鬼帮助赚的钱全部还给教会。儿子屈服了活生生的勒索,支付了150万马克。在一个悄悄的夜晚,大师终于入土为安! 帕格尼尼第一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赏析简介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号称小提琴鬼才的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作于1811年。作者一共写了十数首以小提琴主奏,并加入管弦乐的乐曲,其中小提琴协奏曲至少也有六首以上,但经印刷出版的小提琴协奏曲则只有两首,至今仍常被演奏的只有一首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此曲原来是用降E大调写成,但为了减少小提琴演奏的难度,显现特殊效果,所以将乐器调高半音,并使用D大调乐谱,如同使用移调乐器一般。而如今无论是管弦乐或主奏小提琴,一般都是以D大调演奏。 这首乐曲充分发挥了帕格尼尼独特的二重泛音或跳弓等艰难的技巧,是一首具有巨匠风格的精品协奏曲,曲中充满了意大利民间音乐的风格,展现出如歌般优美的旋律。但音乐本身并不特别深奥,没有复杂的和声,形式非常单纯。 全曲共分三乐章: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的音乐华丽而富于变化,使听者没有丝毫倦怠之感。管弦乐序奏之后,主奏小提琴立即展现出轻快、活泼的主题。此后小提琴的各种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听众引入浪漫而充满梦幻的境界。此乐章规模宏伟,主奏小提琴华丽而飘逸,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 第二乐章,富有表情的慢板,b小调,4/4拍子,三段体。 第三乐章,精神抖擞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 (XIAO根据网络资料编辑)
|
|
|
|
在帕格尼尼的非常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里, 小提琴的许多高难度技巧,在有着浓郁的意大利民间音乐风格的乐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是一传奇式的人物,他创作和演奏过不少小提琴"独弦操"。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世界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小传简介 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1782.10.27--1840.5.27),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于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那亚。父亲是小商人,没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是一个吉他和曼陀铃业余爱好者。父亲教他弹曼托林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那亚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八岁就写小提琴奏鸣曲。11岁,在热那亚举行公开演奏会,获极大成功。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他十四、五岁时,当时法国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尔夫•克鲁采尔,也就是贝多芬写的《克鲁采尔奏鸣曲》所献给的那个人,听了他的演奏时被惊呆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1805年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1840年5月27日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幼年即学琴,后去热那亚和帕尔马学习,九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十三岁旅行演出,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他的演奏将小提琴的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还将吉它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一位诗人说:世界上的音乐全被世上的男人手掌握着,而女人则是掌握男人手的人。这话搁在意大利音乐家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身上太准确了。帕格尼尼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他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热那亚,父亲安东尼欧•帕格尼尼,母亲狄蕾莎.波姬亚蒂,皆未受过正式音乐教育,夫妇俩在酒店唱歌赚取赏金,帕格尼尼大概是继承了父母天份。他的身体似乎天生就是拉琴的,他的肩膀,他的手肘,他的手腕关节异常柔软。宽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垫及腮托,小脑特别发达,听觉格外敏感,即使是用调音不准的琴依然可以拉出准确的音.还有他可以将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来拉,当然不是基于调音,而是从指法的改变。学过乐器的人都知道一首曲子调半音以后,会使得升降记号大变,即使看谱已很困难,何况是即时的演奏。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议的,一般小提琴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两条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拉出四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 帕格尼尼的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似痴似醉,如魔鬼附身.技巧之精湛。 在帕格尼尼在五十八年的音乐生涯中,创作了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和.《钟》、《狩猎》的名曲。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一度挥金如土,赌博成性,与妓女鬼混。那双拉琴的手,那双抓住音乐翅膀的手,一只伸进了肮脏的赌场,一只伸进了狐臭飘香的妓女幔帐。他把金质的音符当作了筹码,输掉了不仅是自己的尊严还有自己的人格;他把生命最精彩的部分,输给了龌龊的温床和淫荡的女人。他的肉体和灵魂被女人掌握和玩弄。他把才气和傲骨输了个净光。 脱掉音乐的盛装,帕格尼尼背上了桎枯一样的债务,他被饥饿、疾病困扰着,最后不得不将心爱的小提琴变卖度日。他的小提琴要比托查的杰西命运还惨。有人说,帕格尼尼的双手和灵魂,被撒旦掌握了。在帕格尼尼辉煌时期,人们聆听他的演奏时这样说:才华横溢的大师你拉错几个音符吧,那样我们觉得我们还像人类。 但帕格尼尼还算是幸运的,当他堕落到穷困潦倒的时候,一个善良的贵妇人,像天使一样降临到他的身边。这个贵妇人叫荻达。荻达清楚地知道,拯救帕格尼尼的生命和灵魂,必须从他的双手开始。因为帕格尼尼的堕落是双手开始的。首先,荻达将帕格尼尼接到乡村自己的一个别墅,对他开始了三年的精心调养。生活上的多滋味调养,心灵上的仁爱抚慰,音乐上的指导辅助。 荻达手把手地教会了帕格尼尼吉它演奏指法。使他学会了用手指拔出与长笛相似的泛音和双音,使帕格尼尼重新找到了手感和乐感,并创造出了小提琴演奏新技法。《狩猎》是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第九曲的别名,E大调,其中一段双音,象狩猎号角声。就是从荻达那里学来的。 手指的灵性恢复,取决于一位善良的女人之手的把握;而心灵的复苏,缘于荻达心灵和爱的呵护。帕格尼尼的音乐再生,是荻达用爱心拯救复活的。在乡村别墅静养的三年中,帕格尼尼学会了珍爱自己和他酷爱的音乐。在荻达的调养下,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热那亚。并在卢卡重新举办了小提琴音乐会。 帕格尼尼的父亲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商人,在帕格尼尼3岁时就开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后来又让他师从小提琴家塞尔维托•科斯塔学习。帕格尼尼8岁时便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并能演奏小提琴家、作曲家布雷尔的协奏曲。9岁加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就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12岁时把《卡马尼奥拉》改编成变奏曲并登台演奏,一举成功,轰动了舆论界。随后又赴帕尔玛,师从当时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罗拉和指挥家帕埃尔学习。返乡后,每天大约用12个小时练习自己的作品。13岁开始在意大利北部旅行演出。1797年之后,他的琴声又遍及法、奥、德、英、捷克等国。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师罗拉跳下病榻,自愧无颜为师。法国著名小提琴家罗多尔夫•克罗采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也为他惊人的技巧而目瞪口呆,甚至在日记中写道:“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为此,人们也就把帕格尼尼的演奏称作“恶魔的演奏”。 1800年那年,帕格尼尼无论到哪里演出都大获成功,收入颇丰,可是源源而来的金钱,又因他嗜赌的恶习而输的精光。据说他父亲也是个赌徒,有一次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为赌注输掉了。在帕格尼尼为演出无琴发愁之际,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国商人借给他一把瓜尔内里制造的名琴“卡隆珀”,这使演出大为增色,获得巨大成功。里沃隆非常感动,对帕格尼尼说:“这把名琴就送给您了,但请切记千万不可给别人。” 帕格尼尼感激之余,一生遵守了这一约定。在他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将这把小提琴交于日内瓦博物馆收藏。 1801年起的五年间,他忽然隐居起来,据说在练习吉他和务农,也有人说是为了与一位年长而富裕的寡妇之间的恋爱而躲避起来。此间,他完成了六首小提琴与吉他合奏的奏鸣曲。1805年,23岁的帕格尼尼复出赴意大利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被拿破仑的妹妹莉萨•波拿巴•巴乔基聘为皮昂比诺的音乐指挥。三年合同期满后,帕格尼尼的踪影再次消失了。1814年再度复出,在意大利许多城市举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乐会。1828年维也纳、1831年在巴黎和伦敦的演出均引起轰动。1833年定居巴黎。1839年去马赛,然后去尼斯,并于此地去世。 帕格尼尼开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为名震欧洲的最著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丰富,情绪激奋,如痴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乐会上才华横溢地即兴演奏。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断小提琴上的一两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继续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几乎慑服了欧洲所有的艺术家,如文学大师司汤达、巴尔扎克、梅涅、大仲马,音乐大师肖邦、舒曼、李斯特等,听过他的演奏无不为之激动不已。他对肖邦、柏辽兹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柏辽兹还应帕格尼尼之邀写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献给他。而帕格尼尼虽从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够辉煌),但仍然慷慨地增送给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柏辽兹2万法郎。 帕格尼尼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备受疾病的折磨。他从小就病魔缠身,一生中几度死里逃生。46岁时,突然牙床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严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儿子于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后,他的演出越来越少。过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成了哑巴,只能靠儿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译来与人沟通,可见他一生的成就来得多么不易。 帕格尼尼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为了隐藏自己独创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后,人们才将他的作品编辑出版,总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杰出,其中《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改编成钢琴曲;12首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其中6首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声》)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点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两个乐章遥相呼应,精彩迷人,无愧于它的标题《钟声》。作品1851年刚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将它改编为同名钢琴练习曲。原作与改编曲双双传于后世,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他还创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其他各种室内乐作品等。 奇闻轶事 - 独弦操圣手 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是一传奇式的人物,他创作和演奏过不少小提琴"独弦操"。他在G弦上的不可思议的绝技,传说是在监狱里练就的。他曾因杀妻坐牢,看守准许他演奏只有一根弦的小提琴做为消遣,他就在这根G弦上练出了真功夫。 1805年3月,拿破仑的姊妹卢卡和皮翁博公主埃丽萨•巴切科契请他到她的宫廷里当乐长,每两星期在宫廷音乐会上演奏一次。公主嫌他的泛音刺激她的神经,常常不等他演毕就离席,但还是十分欣赏他天才的创造力,经常鼓励他发掘小提琴上的新效果。 当时有一个贵妇人和他相恋,要求他写一首只用两根弦演奏的《爱情场面》。他用E弦代表女子,奏出求爱的旋律;用G弦代表男子,奏出了热情的回答;最后, G弦和E弦上的双音结合成爱情的二重唱。贵妇人听了他的演奏大为感动。 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转的语气对他说:"你刚才演奏了在两根弦上无与伦比的东西,能不能在一根弦上发挥你的天才呢?"帕格尼尼答应试试看。几星期后,他果然写出一首用G弦演奏的军队奏鸣曲(作品31号),标题是《拿破仑》。8月,在广大宫廷听众之前演奏了这个作品。他后来所作的《玛丽-路易丝奏鸣曲》(作品65号)、《宣叙调和三首咏叹调的变奏曲》等,也都是专用G弦演奏的"独弦操"。 帕格尼尼的琴声有股魔力。人们在他琴声中能忘记正在流行的霍乱,依然人山人海地来捧场。一名盲人听他的琴声,以为是乐队演奏,当得知台上只有他一人时,大喝一声“他是魔鬼!”随即仓皇逃走。这声“魔鬼”似乎成了谶语。 帕格尼尼58岁时因肺结核口喷鲜血而亡,当丧钟敲响时,忽然又戛然而止。他生活的小城每个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他去世几个小时前,一个传言正在城里扩散。 谣言散播者是一位神父,这个无聊的家伙在帕格尼尼奄奄一息时,盘问他琴里藏着什么秘密。帕格尼尼只好忽悠他一下,“里面藏着魔鬼!”然后挣扎着去拿小提琴……神父逃出来以后匆忙向主教报告,谣言立刻传遍全城。帕格尼尼那根能诱发出天籁之声的琴弦,是由他杀害的情人的肠子做成——正是这根弦缠住他的脖子,将他慢慢绞死。 主教听后下令停止丧钟,全城的气氛显得诡异紧张。小城没人能忍受一个魔鬼同盟者,甚至不允许为他举行一场葬礼。朋友只得给他的尸体注射防腐剂并带回家藏起来。尸体停放两个月后,宗教当局仍不同意下葬,于是朋友便把遗体公开展示以期唤醒舆论,但人们避之唯恐不急。 他的遗体辗转于各个港口,都不准其上岸,最后在无人的小岛上摆放了四年,后被偷运到家乡藏起来。大约三十多年后,他儿子再次和教会交涉,宗教当局回答说,除非能提供死者坦白悔罪的证明,否则不能撤销禁令!而所谓悔罪的证明是什么呢?把由魔鬼帮助赚的钱全部还给教会。儿子屈服了活生生的勒索,支付了150万马克。在一个悄悄的夜晚,大师终于入土为安! 帕格尼尼第一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赏析简介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号称小提琴鬼才的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作于1811年。作者一共写了十数首以小提琴主奏,并加入管弦乐的乐曲,其中小提琴协奏曲至少也有六首以上,但经印刷出版的小提琴协奏曲则只有两首,至今仍常被演奏的只有一首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此曲原来是用降E大调写成,但为了减少小提琴演奏的难度,显现特殊效果,所以将乐器调高半音,并使用D大调乐谱,如同使用移调乐器一般。而如今无论是管弦乐或主奏小提琴,一般都是以D大调演奏。 这首乐曲充分发挥了帕格尼尼独特的二重泛音或跳弓等艰难的技巧,是一首具有巨匠风格的精品协奏曲,曲中充满了意大利民间音乐的风格,展现出如歌般优美的旋律。但音乐本身并不特别深奥,没有复杂的和声,形式非常单纯。 全曲共分三乐章: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的音乐华丽而富于变化,使听者没有丝毫倦怠之感。管弦乐序奏之后,主奏小提琴立即展现出轻快、活泼的主题。此后小提琴的各种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听众引入浪漫而充满梦幻的境界。此乐章规模宏伟,主奏小提琴华丽而飘逸,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 第二乐章,富有表情的慢板,b小调,4/4拍子,三段体。 第三乐章,精神抖擞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 (XIAO根据网络资料编辑)
|
|
|
和朋友们一起祝福亲爱的祖国更加强盛, 祖国的人民安康幸福! 感谢来自您的点击欣赏。。。 |
欢迎光临 珍珠湾ART (http://zzwav.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