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810年6月8日出生于莱比锡附近的小城茨维考(Zwickau)自幼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帕格尼尼的一次演奏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放弃法律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他创办《新音乐杂志》(Die 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后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曾投河被救,1856年7月29日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他无法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理想,只好沉醉在自己创造的幻想的梦境里。他的作品以自己的内在感情和心理变化为主,侧重抒情。虽然也常常尝试深刻而富于戏剧性和英雄性的作品,但由于内心和现实生活的矛盾,这种努力始终没有取得成功。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和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他经常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因此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也呼吁发现新生力量。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推荐,一大批青年音乐家脱颖而出,包括门德尔松、肖邦、瓦格纳、勃拉姆斯、柏辽兹和李斯特等,几乎包罗了当时欧洲所有的青年音乐家,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
舒曼的这部大提琴协奏曲反映了他性格中最为动人的一面。除了终曲乐章一两处嬉戏的段落之处,这部作品没有往常的炫技机会。从头到尾都是发自内心的典雅。作曲家于1850年10月10日至24日,短短的15天之内完成这部作品的创作,但他对某些细节一直不满意,直至1854年仍在做些小的修改。这部协奏曲是在舒曼逝世后,于1860年首演。
当他的情感出自内心深处,其敏锐的想象力得到最大发挥时,其作品越感人。就在创作这部大提琴协奏曲的一个月前,舒曼和妻子克拉拉从德累斯顿移居到杜塞尔多夫。他们两人对新的环境满心欢喜。这样欢欣的成果便是其《莱茵》交响曲和这部大提琴协奏曲。
这首作品既是舒曼的典型作品,从广义上讲也是浪漫主义作品的典型之作。协奏曲的三个乐章形成一个连续不间断的整体。在终曲乐章对第一乐章主要主题的详述也是整合大型循环曲式的浪漫派手法。最后,舒曼自幼喜爱的大提琴也是浪漫派最钟爱的乐器。
曲目:
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1-Nicht zu schell 不太快的行板
2 -Langsam 慢板
欢迎光临 珍珠湾ART (http://zzwav.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