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秀】浣花溪畔一井盖
本来准备回过头去,继续报道武汉大学第六届《珞珈金秋文化节》的故事了,昨天,仅关先生又报道了“杜老夫子的家”,三不侯组合正好手上有点材料,所以,赶紧来和一个帖子。那就是2001年11月20日,在浣花溪畔发现的一个井盖。一唱一和者,热闹之道也,希望你喜欢。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一家为了避安史之乱由垅入蜀,流亡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几间茅屋。那便是他在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住了近四年,写下了240多首诗歌。据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在这里写的。三不侯组合猜想,那“南村群童”未必是都黑社会的。他们大概只是“抱茅入竹”野炊去的。这也许可以证明,那时代的成都就已经跟欧美有了文化的交流。
在成都,杜甫曾经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也。但是,好像这工作的工资不高,杜甫就没有什么存款。所以,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就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只得携家告别成都,出川。两年以后,经过三峡,流落在荆湘等地。这么好的旅游资源,鄂湘人等没有去认真发掘,实在可惜。
杜甫离开成都以后,三不侯组合猜想,大概是有人在成都推广烧烤所至,草堂便不存在了。及至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重建茅屋,于是闲人墨客,又逐渐趋聚。宋、元、明、清历代人等,都按自己的想象修葺扩建,花径、草堂、柴门、万里桥……逐一附会,在成都西郊,终于成了一处纪念堂格式的文化名苑(第1、2张)。至于杜甫和杜甫的家的真实,早已被人淡忘。
2001年,成都杜甫草堂进行地下管网改造。11月20日,工人在杜甫草堂东北处发现了一些古代瓷片。经过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处唐代遗址。出土了1000多件文物。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通唐高僧塔铭碑。杜甫草堂的真实,于是再次引起关注。
现在,已经在发掘原址建起了一处《唐代遗址陈列馆》(第3、4、5张)。陈列馆面积1020平方米,陈列出土文物300多件。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这块碑的名字叫《益州正觉寺政大德行感禅师塔铭并序》,系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益州正觉寺高僧塔铭碑。这是一块有文字记载,有确切纪年的文物。它对研究杜甫、研究草堂、研究唐代的成都社会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出土的时候,这块碑反扣在杜甫草堂唐宋民居遗址区的三号水井口上,大概是被当作井盖用了(第5张)。唐碑基本完好。塔铭碑碑文记载有“江水之西,平原之上”;“野鸟徘徊,行人凄怅,空余石塔……”在杜甫诗歌《卜居》中则写道,“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在《酬高使君相赠》中写道,“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二者的情景都是吻合的。因此推测杜甫的草堂旁应该正好有一古寺。根据考古研究的结果,画家已经把当年杜甫生活的图景画出来了(第6张)。
陈列馆门外十几米处,又有一《唐亭台遗址》(第7、8张)。现在已经用一玻璃房子把它盖起来了。我们只能围着玻璃房子一东一西拍摄了两张。这个亭子的活动面用不规则的素面砖错缝斜铺而成,黄泥抹缝,周边用黄黏土填充。亭地址东有一立柱子的孔洞。这说明这个亭子是砖木结构建筑。在杜诗中多次提到了“亭”。该亭的发现,印证了杜甫诗歌中的记载。这个亭子的发现还为研究成都地区的建筑结构提供了实物资料。
哈哈,看来,杜甫是真的在这里住过。希望你喜欢。
需要慢慢体会的好帖子。。。谢谢好分享,好摄影 |
琢磨着,要不咱提前退休,不给资本家卖力了,咱也游遍天下 --- 拜晴MM所赐, 帅 |
真像一个人文历史学者,看来是选错了专业!我也拍了不少,拿不出手哈! 本贴由[仅关]最后编辑于:2010-12-10 22:5:59 --- 夏天过去了, 摘下帽子, 光头关公来也! |
--- |
欢迎光临 珍珠湾ART (http://zzwav.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